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建立新的秩序和准则延续至今。但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某些势力正在试图破坏和颠覆当前秩序,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有复苏的迹象,引发了多方警惕和关注。二战后的胜利成果正在面临哪些挑战?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的贡献不容抹杀?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做出的牺牲,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组成部分。80年前的5月,在中国的战场上还发生着多场激烈的战争。那么唐所长,请问您认为这些战斗对战争的胜利,有什么样的意义?
唐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1945年5月抗战末期的关键阶段,中国战场上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这些战斗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溃败,彰显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也为台湾光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看正面战场,湘西会战堪称扭转战局的关键一役。1945年4月到6月,穷途末路的日军妄图夺取芷江空军基地,威胁战时的“陪都”重庆,发动正面战场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在湖南雪峰山一带构筑防线,以血肉之躯顽强阻击。这场会战彻底粉碎了日军的战略企图,也标志着中国正面战场从被动防御转向全面反攻,极大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而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同样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45年春夏,我军在华北、华中主动出击,发起了大规模夏季攻势,解放了多座县城。新四军在苏北攻克了睢宁,控制了战略要地。数千次战斗打得日伪军顾此失彼,不仅压缩了日军占领区,更打通了各解放区的联系,迫使日军从前线抽调兵力回防。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为全面反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战场的战斗具有全球战略价值。一是牢牢牵制了日军主力。这让日军“北攻苏联、南进太平洋”的野心彻底落空,有力支援了盟军在其他战场的作战。更重要的是,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持续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中国歼灭的日军人数占到其海外陆军伤亡总数的七成以上。正是湘西会战与敌后战场持久的全面反攻,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溃败。1945年8月,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多达128万余人,居各个战场之首。这正是中国抗战伟大胜利的有力注脚。无论是正面战场的硬仗,还是敌后战场的韧性,都凝聚着一个共同的信念: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这一国际共识的达成,正是建立在中国战场长期抗战的基础之上。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正是中国以巨大牺牲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必然结果,也为今日解决台湾问题、反对“台独”分裂势力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历史、法理根基。
节目主持人:一些西方势力却刻意抹杀了中国做出的贡献,并且抹黑中国是“秩序的破坏者”,还“挑起了大国之间的竞争”。唐教授,请问您怎么看?
唐桦:当前西方部分势力对中国在二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进行抹杀与抹黑,这绝非是简单的历史认知偏差。而是在大国博弈背景下,维护霸权秩序的恶意战略操弄。一是篡改历史叙事,服务美国霸权政治。美国近年来通过“历史修正主义”手段将二战胜利,归功于“自身所主导的秩序”,刻意淡化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主力、歼灭日军的客观事实。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访问硫磺岛时,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描述为“并肩作战”的关系,实质是将中国从“战胜国”降格为“利益相关者”,要否定中国参与构建战后秩序的正当性。不仅如此,美国还试图掩盖自身的战略投机本质。二战期间,美国长期奉行“先欧后亚”的战略,对日采取绥靖政策,直至珍珠港事件后才被动参战。其向日本提供了1.81亿美元军火及战略物资的行为,客观上助长了侵华战争。战后美国通过《旧金山和约》非法处置钓鱼岛等操作,实质是以牺牲中国等遭受日本侵略的受害国核心利益为代价,来巩固其亚太霸权。二是强化意识形态偏见,维护“西方中心论”。西方学界长期将二战史简化为“欧洲战场+太平洋海战”,中国战场被压缩为“次要战场”。这种叙事在刻意忽视中国以落后装备抗击日军主力、付出3500万军民伤亡代价的史实,本质是以文明的“优越感”否定非西方国家的历史主体性。中国的抗战史不仅是被遗忘的同盟国历史,更是同盟国中受战争影响最大的国家的血泪史。所以唯有正视历史真相,才能避免重蹈覆辙,真正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