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
闽台饮食文化工作坊聚焦两岸饮食文化
时间:2019-03-10 浏览次数:880

3月10日上午,闽台饮食文化工作坊在台湾研究院学术报告厅召开,出席本次工作坊的有全国台湾研究会汪毅夫副会长,厦门工学院朱家麟教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前馆长杨彦杰研究员,台湾研究院党委曾坤瑜书记、张羽副院长以及台研院、人文学院部分师生。

首先,厦门工学院朱家麟教授作《关于闽菜形成的猜想》的报告。朱教授首先对闽南菜的概念进行了解释,随后对福建菜的特色配料如鱼露、糟等进行了介绍,此外朱教授还通过福建地域的划分来分析福州菜与厦门菜在食材、烹饪手法、味道上的区别,最后,朱教授对闽菜成立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学界应该重新定义“闽菜”。

接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前馆长杨彦杰作关于《台湾的闽南菜与客家菜》的报告。首先,杨彦杰研究员对饮食概念进行定义,他把饮食比作语言,指出饮食具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系统体系,随后杨研究员还介绍了厦漳泉地区饮食的特色,如泉州因为有阿拉伯人的进入,所以牛肉烹饪做得比其他地区好;漳州作为农业区,因此猪肉制品更发达;而厦门作为五口通商口岸,在饮食上则吸收了很多的外国特色。此外,杨研究员对台湾的客家菜也进行分析,他认为客家菜在桃竹苗地区被保存的比较完整,其中保存得比较好的有“客家小炒”等菜肴,因此他认为饮食像语言一样,不同地区都因各自历史的不同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是在不断地改进与演变中的。

最后,汪毅夫副会长以及到场的老师就此次工作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汪会长认为在美食文化的背后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饮食习惯”。从个体来看,饮食习惯有“定性”;而从群体来看,饮食习惯又可以传播,进而影响到群体和地区。此外,邓孔昭教授谈到了居家饮食的重要性,如为何要选购“鲜活”的食材等。除此之外,与会学者对今后创办饮食文化研讨会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工作坊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文/图:李朝霞     责任编辑:周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