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
【华夏经纬网】对话张文生副院长:厦门大学与台湾的百年之缘
时间:2021-04-05 浏览次数:635

46日,厦门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00周年华诞。我们知道,厦门大学从成立之初便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这里还孕育了厦大台湾研究院——大陆首家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机构——这个海内外知名的重要涉台智库。记者近日有幸专访到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教授,了解这座学府与台湾的百年之缘。下面是文字实录:

记者:今年是中共建党百年,也是厦大建校百年校庆,恰逢其会,您觉得是否有些历史的偶然和必然性,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联么?

张文生:建党百年跟校庆百年,这两个事件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背景来看,也不能说没有一点点关系。上世纪20年代,中国处在一个几千年的巨变之中,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一直在寻求救国救民出路: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新气象,所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其中就包括东南亚华侨陈嘉庚先生,他认为要通过教育来振兴中国,救国首先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陈嘉庚把救国救民的重点放在教育方面,所以他设立了厦门大学,从这个理念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厦门大学的创设,应该说都是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这种背景之下的产物,正好处在一个相对重叠的历史时期。

记者:厦大从成立之初,到百年发展,其实都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结,您能形容一下这样的联结么?百年里关键的结点有哪些?

张文生:厦大建立在厦门,这个地方本身就是跟台湾关系非常密切的地方。厦大校址就选在当年郑成功练兵的地方,叫做演武场,现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前面就有一个演武亭遗址石碑。厦门是当年郑成功出发收复台湾的地方,厦大背山面海,旁边还有一个沙坡尾,也是清朝时候两岸人员来往的地方,很多大陆去台湾的移民,就是从厦大旁边的沙坡尾登船出发的。

厦大与台湾的交集最早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厦大早期就有一些学者跟台湾有交流,到台湾去从事相关研究,比方20年代末,有一个人类学者叫林惠祥,到台湾去考察少数民族,后来写了一些著作,也从台湾收集回来一些少数民族的物品,至今还保留在厦门大学的人类学博物馆,应该说他是比较早从事台湾研究的学者。

第二个比较大的联系,是1945年台湾光复,有一批厦大学生,到台湾去从事战后的台湾建设,为台湾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台湾70年代开始“十大建设”,有人说厦大学生在其中半数以上的建设项目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方说1945年以前长汀时期,厦大校长萨本栋先生设立了机电工程系,培养的学生有一大批到了台湾,为台湾后来的资讯产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包括高雄加工出口区的设立,新竹科学园区的创立,都有厦大学生的功劳。推动新竹科学园区创立的重要推手,第一任新竹科学园区管理局局长何宜慈,就是厦大机电系毕业生,他被认为是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创立者,为台湾资讯产业、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三个大的联系,就是在1962年的时候,当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纪念,1962年以厦大一批研究郑成功、研究台湾史的学者为主体,在厦门举办了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年纪念,厦门大学的学者,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这也是说明,即使1949年以后,也有一批厦大学者仍然在研究台湾问题。

正是因为厦大有一批学者,一直在研究台湾问题、台湾历史,所以后来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之后,对台政策从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之后,中央决定在福建设立一个涉台的研究机构,后来就选择把台湾研究所设立在厦大。1980年台湾研究所的设立,就成为厦大与台湾的第四个重要的连接点,从此以后台湾研究、对台交流就成为厦大的重要特色,也是厦大为国家做贡献的一个最重要的使命。

记者:可以说厦大百年见证了两岸关系发展的风风雨雨,其本身既是两岸交流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同时也是两岸交流的一个直接受益者,这些各自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文生:厦大百年确实见证了两岸关系的风风雨雨,厦大也确实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获得了发展动力和发展资源,获得了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那么百年的风风雨雨,厦大跟台湾之间的联系,我觉得主要就是这几个方面吧:一个就是厦大,关注台湾发展,研究台湾问题,研究台湾的方方面面,是从事台湾研究一个重要的智库。

第二个方面,就是厦门大学从事两岸交流,推动两岸交流。包括1949年以前,厦大就是一个两岸交流的积极推动者,相关的校史记录也可以看得到,1949年以前有很多厦大教授,经常去台湾各地讲学,去台湾各地交流,包括厦大校长,也到台湾去考察、去交流。

1987年以来,厦大跟台湾之间的交流就更加密切了,学术的、文化的、师生的交流都非常频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厦大也恢复了对台湾的招生,很多台湾青年学子到大陆来求学,厦大是他们主要选择对象,因为厦大跟台湾距离近,生活习俗餐饮都很靠近,所以台湾青年学子,也很喜欢厦大。厦大校园跟台大的校园,其实是非常相像的,都是凤凰花盛开的地方。

我们也记得,改革开放之前两岸军事对峙时候,厦大还曾经在学生当中成立了民兵师,学生一边读书一边要军训,一边学习,一边还要站岗放哨。两岸军事对峙时候,厦大成为这个前线的一所学校。两岸关系缓和之后厦大也是两岸交流的前沿。

第三个方面,是厦大为祖国统一做贡献,我想这是责无旁贷的,为祖国统一做贡献,体现在方方面面,不光是做台湾研究,也为各个部门、各级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为推动两岸交流,两岸人员往来,做出直接的贡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师生,在台湾都有很多朋友,在台北、台中、高雄、金门都设置了研究室,我们师生到台湾去做田野调查,收集论文资料写作论文,到台湾去交朋友,去学习考察,与台湾基层民众博感情,这也都是为两岸统一做贡献的必要工作。

第四个方面,反过来讲,台湾问题的研究也好,两岸关系、两岸交流也好,也为厦大的学科建设,为厦大的科学研究,为厦大获取了各方支持,获取各方面资源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厦大为两岸关系发展、两岸交流做贡献,那么两岸关系、两岸交流的发展,也推动了厦大的发展。

记者:现在两岸关系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两岸交流发展也遭遇了严重的阻碍,甚至有断流的危机,那么站在厦大百年和两岸关系三十多年历史节点上,如何看待现在的台海现状,您对厦大百年校庆之后的对台交流有着怎么的展望和期许?

张文生:确实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比较大的困难,这方面和两岸政治环境,两岸政治对立是相关的,我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为推动两岸交流做贡献,应该说也是责无旁贷,对于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厦大也是在努力的做出自己应有的思考和贡献:

第一,我们希望疫情缓和之后,能够恢复两岸的民间交流、学术交流,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到台湾去多交流,多走走多看看,多学习多观察,那么当然也欢迎台湾师生来厦大交流,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交流。希望疫情缓和之后,能够恢复两岸学术、文化,方方面面的交流。

第二,也希望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能够继续为两岸人民相互谅解,相互认识,做出应有的贡献。两岸因为相互隔绝的关系,政治制度、价值观以及生活背景不同的原因,有很多误解,或者说认识错位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相关研究、相关交流,能够增进相互的了解和认识。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对台研究,特别注重对台湾本土、社会、文化,以及本省政治势力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多地去把握和认识台湾社会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特殊心态,做台湾人民工作或者说促进两岸统一,不能不了解和理解台湾大多数本省人,大多数本土人士的心声,这方面我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可以做更多沟通研究,促进谅解。

第三,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为海峡两岸沟通交流提供意见建议,包括台湾问题的解决,两岸沟通对话来往,如何使得双方更好地达成相关方案,我们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也会尽心尽力寻找答案,发挥中国人的应有智慧,尽可能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最大程度争取以和平的方式来统一,避免两岸中国人兵戎相见的局面。即使是在军事对立、军事冲突状况之下,我们也希望两岸民间、学界,能够更多沟通,来减少损失。

最后,在两岸研究、两岸交流方面,近几年厦大也更加注重跟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对话,和美、日、韩,东南亚各国,和西欧各国都建立了一些就台湾问题进行交流对话的渠道,特别是跟美国的学界,多沟通多对话,争取国际社会对两岸统一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责任编辑:张玉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