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子论坛
第八届两岸学子论坛在厦召开
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784

11月20日,以“奋斗与新局”为主题的第八届两岸学子论坛在福建厦门顺利召开。本次论坛采用线下会议与线上连线同步进行的方式,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70余所知名高校的300余位青年学子和台湾研究学者与会。

本届两岸学子论坛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海峡交流文化中心主办,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厦门大学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厦门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共青团厦门大学委员会协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承办。本届论坛共有开幕式、主题演讲、研究生代表主题发言、分论坛研讨、学术总结汇报、闭幕式及颁奖典礼、微视频展播等各部分,旨在拓宽两岸青年学子的学术视野,加强学科交流,激发思想创新,增强情感融合。

论坛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主持。李鹏表示,出于疫情防控考虑,本届两岸学子论坛仍采取线上连线与线下会议相结合的形式,但两岸青年学子的参与热情并未受到影响,与会人数再创新高,感谢大家对两岸学子论坛的厚爱。李鹏隆重介绍了参与本届论坛的各位嘉宾,并对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各位嘉宾及两岸青年学子的到来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高度肯定了两岸学子论坛举办的意义。通过回顾第六届学子论坛上启动的“纪念陈映真征文活动”,杨毅周指出,两岸学子论坛作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学科最全、形式新颖的两岸学术交流品牌,深为青年学子所关注、信赖。两岸青年学子通过深度参与,逐步成长为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互动的新生力量。杨毅周勉励各位青年学子继续发扬奋斗深耕的精神,携手致力于两岸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姚志胜在线上致辞中表示,新时代的两岸青年要在良政善治的新局中携手奋斗。尽管当前的两岸关系复杂严峻,但青年学子始终是两岸全方位交流合作的行动者、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新血液、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推动力。姚志胜嘱托青年朋友把握中华民族大发展的时代脉搏,主动对接国家发展的新要求,发挥专业优势,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再立新功!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刘国深在发言中深刻诠释了“奋斗与新局”的主题。他指出,奋斗描述出近一百多年来不平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新局则揭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方位。在如此接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作为一辈子都在从事台湾研究的工作者,刘国深谦虚坦言我们对台湾的了解还是有限的,海峡两岸非常有必要共同探讨如何形成一个更好的治理体系、政治秩序,向国际社会讲述两岸真实的故事、改善统一的外部环境。和平统一最符合两岸中国人的利益,刘国深谆谆嘱托两岸青年学子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不懈奋斗用心实现国家最终完全统一的下一个新局。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蔡晶作为学生代表,通过深情回顾与两岸青年相识相知的难忘历程,分享了在两岸交流活动上的切身经验与深切体悟,向台湾青年学子发出了共同在时代新局中奋斗不息的诚挚邀约。

随后进行的主题演讲环节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羽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陈思副教授、政治所所长王贞威副教授、何晓繁助理教授分别聚焦郑成功长孙身世、两岸关系规范、在陆台青社会收益这三大议题开展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季烨教授主持的研究生代表主题发言环节,来自厦门大学的杨昆福、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刘一伯、南京大学的李宇闳、奚炜轩、厦门大学的吴雪珍、闽南师范大学的陈永辉六位研究生分别就涉台外交、两岸经济、历史、法律等领域汇报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厦大台研院博士生杨昆福)

(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刘一伯)

(南京大学博士生李宇闳)

(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奚炜轩)

(厦门大学硕士生吴雪珍)

(闽南师范大学硕士生陈永辉)

20日下午,两岸青年学子担当主角,融入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法律、微视频、教育学与社会学七大分论坛,围绕“奋斗与新局”主题,从各学科领域展开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与精彩的学术切磋,切实增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了解与理解。

在各分论坛学术汇报总结后,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如期登场,伴随着微视频获奖作品的精彩展播,聚焦“奋斗与新局”的第八届两岸学子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两岸学子论坛是为促进两岸青年学生的沟通与了解而倾心打造的学术品牌和交流平台,旨在透过青年学子间的前沿理论探讨及学术观点碰撞,拓宽学术视野,激发思想创新,深化情感友谊,共同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自2014年第一届两岸学子论坛举办以来,两岸学子论坛不断与时俱进,品牌栏目由“夫子开讲”到七个分论坛研讨会及“知名台青企业家圆桌论坛”,与会高校从十余所到六十余所,与会人员从七十余名到几近三百名,“两岸学子论坛”在汇聚两岸青年学子、增强彼此倾听、融合彼此话语体系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撰稿:曾杨雪、杨昆福、刘慧琪;摄影:薛振威、郑钦晖、汪雨辰、杨洋、刘慧琪;编辑:杨延钧;复核:刘慧琪;责编:杨昆福;编审:李鹏)撰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