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学时期,台湾问题已经愈发成为我们这一辈年轻人当中的热门话题,这也成为了我认识和了解台湾的动力。2009年,我又拜入厦门大学历史系杨国桢老师门下,攻读历史学博士,以中国海洋史为研究方向,而要研究中国海洋,对台湾的知识就更是不可或缺。在种种机缘之下,我最终产生了将我的博士论文与台湾联系起来,并在未来入职台湾研究院,以便继续深入研究台湾的想法。2012年博士毕业后,我终于如愿获得了台湾研究院的聘任,从而正式开始了我的台湾研究生涯。
作为初来乍到的年轻教师,如何融入这个集体自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对我这个并不擅长与外界交流的人来说,确实有些忐忑不安。不过,我很快发现自己多虑了,因为台湾研究院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大家庭。就拿我所在的历史研究所来说,无论是当时的所长陈小冲老师、还是现任所长陈忠纯老师,对我这个新人都可谓关怀备至。作为领导与资深前辈,陈小冲老师给予了我最悉心的指导,对我入职后尽快熟悉工作安排、确定研究方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关怀照顾的同时,他也会严肃认真地指出我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是我十分感激和敬佩的一位良师。而陈忠纯老师则是历史所年轻精英的代表,就像一位大哥一样,用他的激情带领着我们前进,在各方面都给予了我相当多的帮助。而历史所的其他成员如黄俊凌老师、王玉国老师也对我关照有加,在平日里常常主动给我提供意见建议,交流彼此看法。林仁川、邓孔昭、李祖基等已经退休的老教授们同样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不时来到院里对我进行指导。多亏了他们的努力,我顺利地度过了最初的试用期,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并且与领导同事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自己在将来获得更好发展,给院所做出更大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让我由衷地感到,能够来到这里就职,确实是一件相当幸运的事。
我入职之后不久,台湾研究院就迎来了一件事关全院发展的重大事件。2013年,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和福建师范大学四家单位正式合作,成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台湾研究院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4年,该中心迎来了国家“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考察,如能入选这一计划,对于研究院未来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为了迎接这次考察,全院上下都行动了起来,无论是行政人员、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资深教授还是我们这些新丁,都在加班加点地进行着准备工作。刘国深院长等领导们更是身先士卒,工作不休,用实际行动带领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文书、联络之类的技术工作,再到清洁办公场所、整理资料文件之类的体力活,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毫无怨言。这种场景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台湾研究院这个集体的强大凝聚力。接受考察当日,全院人员均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整装待命,当时的那种紧张与兴奋至今难忘。而当中心正式入选“2011计划”的捷报传来时,更是让人产生了无比的自豪与成就感,是对大家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现在想来,这段经历弥足珍贵,培养了我对台湾研究院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