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副教授杨宗翰先生应邀莅临我院,作“台湾当代的文学奖机制与效益”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刘奎教授主持,张羽教授和我院多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杨宗翰老师以青年作家林楷伦近期的《写作者心碎行事历》切入,生动描绘了台湾写作者深陷投文学奖、开奖、落榜、继续投的循环压力中,揭示了文学奖机制对创作者生态的深刻影响。他指出,根据最新调查统计(2024年),台湾一年各类文学奖征件活动高达183种,其中政府机关主办37项、民间单位主办58项、教育机构主办88项。杨老师强调,“当文学奖成为问题,整个机制才能真正被检视、重估与改变”。他提及由其指导的研究生方心彤关于“台湾文学金典奖”机制研究的发现,该研究揭示了奖项在定位、评审构成、后续效应等方面的问题,为检视文学奖机制提供了深入的分析视角。
随后,杨宗翰老师将目光转向拥有五十年历史的尔雅出版社,回顾了其作为“文学五小”(尔雅、洪范、九歌、纯文学、大地)重要成员的光辉岁月。尔雅创始人隐地在第一个十年见证了文学出版的黄金时代,王鼎钧的“人生三书”销量即超过60万册。杨老师指出,尔雅出版社以其严谨的体例和对文学史料的重视,为台湾文学留下了宝贵财富。面对数位时代的挑战,他呼吁尔雅能推动经典作品的电子书制作与资料库建设,“让青春无敌的少男少女,用手机、平板、阅读器来亲近这些尔雅好书”,实现经典的永续传承。
在互动环节,台研院师生与杨宗翰老师就台湾金典奖的影响力、台湾高校台文所与文学奖的关系、文学奖如何影响作家的创作取向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刘奎教授高度评价了讲座内容的丰富性与启发性,认为杨宗翰老师对台湾文学奖生态的深度剖析以及对尔雅出版社半世纪历程的梳理,不仅呈现了台湾当代文学生态的复杂面貌,更深刻揭示了机制革新与经典传承对于台湾文学发展的重要性。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王懿昕;编辑:叶陈慧;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刘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