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李匡悌应邀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举办“从考古发现谈十六世纪后台湾少数民族的对外经贸往来活动”讲座,讲座由历史所陈忠纯教授主持,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张宝蓉教授,历史所黄俊凌副教授、陈思副教授、王玉国助理教授出席,以及我院历史所同学参加。

李匡悌老师以台南科学工业园考古成果为核心,揭示十六世纪后台湾少数民族与外界的经贸互动。南科园遗址中清晰的聚落布局,灰坑、水井及火烧面等遗迹,还原了当时依水而居的传统聚落形态。《东番记》记载西拉雅人以鹿肉、鹿皮、鹿角等本地物产换取瓷器、布等生活物资,而考古队在墓葬中发现的明代万历通宝铜钱及安平壶残片,则与这一文献记载形成文献与出土实物的双重佐证。
值得关注的是,遗址出土文物呈现外界文化对当地的影响:铁器锁具、鹿角骰子的发现,透露新港周边的少数民族逐渐接受汉文化。墓葬形制演变则可印证汉人丧俗已渗入台湾少数民族社会。李匡悌老师还认为,尽管金属器、玻璃器来源尚未完全厘清,但牛骨与狗骨的发现,证明外来牲畜的引入已改变当地传统生计模式。

最后,我院师生与李匡悌老师展开了深入探讨。陈忠纯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考古学与历史学的互证对深化台湾历史认知具有重要引导意义。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