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郑师渠应邀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作题为“重塑中华民族演进史的逻辑起点——关于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再探讨”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所所长陈忠纯教授主持,黄俊凌副教授、陈思副教授、王玉国助理教授、王琪颖助理教授出席,历史所硕博士生参加。

郑师渠教授指出,“中华民族”概念由梁启超最早提出,考察其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机缘及其演进,既是理解与把握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自在转为自觉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深化梁启超思想研究本身所必需。随后,郑教授从两部分对此进行深入讲解。
第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1902年,梁启超在文章中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但此时尚未形成明确、稳定的概念。 1905年,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重拾“中华民族”一词,明确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由此形成了明显和稳定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关于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假设”。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面对革命派“排满”宣传可能造成的民族分裂风险,梁启超意在通过借助共同的历史记忆来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侮。同时,他也希望以“中华民族”这一专有名词唤起国人精神。另一方面,此概念的提出也标志着梁启超超越了自己早期所倡导的来源于西方的“大民族主义”,开始转向中国历史文化认同,对中国民族问题有了新思考。这为重塑中华民族演进史奠定了逻辑起点,推动着中国各民族的融合、团结和统一。

最后,我院师生与郑师渠教授就讲座内容展开深入探讨。陈忠纯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指出郑教授对于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讲解鞭辟入里,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把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王世猛;编辑:王超;复核:王学勤;责编:林晓培;编审:陈忠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