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
首页    智库建设   
【央视 海峡两岸】唐桦:美菲构建“导弹链”意欲对华围堵
时间:2025-04-24 浏览次数:

据台湾媒体报道,美菲“肩并肩2025”联合军演登场,并且首次部署了新型导弹系统,针对中国意图明显。此外,菲律宾方面向美国索要每年5亿美元的防务经费。种种动作引发各方高度关注。美菲频密进行联合军演,究竟意欲何为?又暴露出了美国怎样的印太战略调整?就以上内容,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过去,美国已经在菲律宾部署了“堤丰”导弹系统,而且到现在也并没有撤走,那么现在又加码部署新型的导弹。唐所长,您认为其是否要在南海、台海构建起一条“导弹链”来进行对华围堵呢?

唐桦:美国在菲律宾构建“导弹链”,本质是其推行霸权主义、强化军事同盟的体现,遏制中国发展是美国一贯目标。南海和台海的地理位置关键,是中国对外贸易和能源运输的重要通道,掌控这两个区域,便可以限制中国发展,进而稳固美国的霸权地位。从军事部署角度来看,美国在菲律宾部署“堤丰”中程导弹且不断加码,在南海、台海构建“导弹链”来对华围堵的意图十分明显。“堤丰”系统射程可达1800公里,与驻日美军基地遥相呼应,形成了“掎角之势”,再配合关岛-澳大利亚-菲律宾的“三角布局”,实际上已经构建起了针对南海、台海的"前沿打击网络",能覆盖南海的部分海域和台海地区。如今美国又在菲律宾部署“海军陆战队远征舰艇拦截系统”,美国选择在菲律宾的吕宋岛部署该系统,吕宋岛与台湾仅隔巴士海峡,可以有效封锁中国海军进入西太平洋的关键通道,并且为可能的台海冲突提供火力支点。那么这种新型导弹的部署,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在该地区的火力覆盖范围,极大提升了其打击能力,加上之前的“堤丰”系统,美国旨在打造“双导弹”威慑体系。二者形成了“远距威慑”加上“近程封锁”的互补格局,强化“第一岛链”的封锁能力。当多型号、多地点的导弹部署形成“链条”之后,将实现多层次、多方向打击,显著增强军事威慑力。从地缘政治层面分析,美国此举是典型想要利用盟友来围堵中国的策略。试图将菲律宾从“薄弱环节”转化为“战略支点”,菲律宾成为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美国通过在菲律宾部署导弹,不仅强化与菲律宾的军事同盟关系,还企图给其他盟友“示范”,试图拉拢更多国家参与到围堵中国的行列中来。在台海问题上,美国此举是为“以台制华”的战略服务,妄图增加“台独”势力的底气,破坏台海的和平稳定。而在南海,美国一贯是以“航行自由”为幌子,联合盟友来制造紧张局势。此次部署导弹,更是其强化在南海军事存在的恶劣手段。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部署还呈现出了攻防结合的态势。此前,美军已经在菲律宾演练了快速部署“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未来还有可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就表明,美国正在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攻防体系,“以更好来应对中国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军事对抗风险。

节目主持人:现在我们看到,在军事上,美国不断拉拢菲律宾在南海挑事;而在经济上,关税政策又是一变再变。所以唐所长,总的来看,您认为现在特朗普的对华策略到底是什么?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应对?

唐桦:特朗普政府当前的对华战略呈现出“全领域竞争遏制”与“单边主义霸权维护”的特征。它的核心是通过“军事威慑”加上“经济打击”的组合拳,来试图压制中国发展的势头、维系美国全球霸权的地位。军事战略方面是以“联盟围堵”与“热点操控”来构建对华威慑体系。一是在南海方向,通过菲律宾来打造“前沿冲突点”。二是在台海方向,通过高频次对台军售,如2025年计划提供“海马斯”火箭炮、新型反舰导弹,还有推动美台军事训练合作、炒作“大陆攻台时间表”等议题,意图通过制造“低烈度冲突风险”,迫使中国在军事防御上分散精力,妄图抵消中国的区域反介入优势。在经济战略方面,主要是以“关税霸凌”与“技术脱钩”来实施精准打击。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施压中国经济,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而中国的应对策略应该主要是在系统性破局与底线思维。一是构建“区域拒止”加“跨域反击”的军事反制能力,压缩“台独”势力与外部干涉空间。此外还要深化与东盟国家的沟通协商,通过经济合作来减少其对美国的依赖。二是打造“内循环韧性”加“外循环多元”的经济反制体系。三是政治与外交反制。继续坚持多边合作的原则,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尤其是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来共同应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行为。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