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媒报道,多名蓝营民代罢免案进入第二阶段联署,国民党党团总召傅崐萁宣称,国民党将启动“全面热战”。岛内痛批民进党“为了罢免而罢免”,制造社会对立与仇恨,已经严重伤害到台湾。国民党从被动应战到启动“热战”,这中间究竟经历了什么?就以上内容,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岛内有媒体分析认为,面对民进党在岛内大搞政治斗争,其实岛内的在野党已经形成了联手,国民党和台湾民众党是同仇敌忾。所以在这场反罢的斗争当中,国民党并不是孤军奋战。唐所长,请问您怎么看?
唐桦:当前国民党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利益诉求,宣布“热战”能够促使党内成员放下分歧,团结在共同的目标之下,增强党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有利于争取选民的支持,重塑选举优势。民进党通过“大罢免”打压在野势力,严重破坏了岛内的政治生态。国民党宣布“热战”是对民进党的有力回击,在反罢免中强调“守护民主”“还权于民”,有利于重塑国民党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国民党通过“热战”姿态将自身塑造成为“改革派”。此外,国民党借柯文哲案来渲染司法不公,可以吸引中间选民。最后,有利于制衡民进党,争夺政治话语权。岛内政治舆论场长期被民进党所把控,国民党在诸多议题上处于被动的应对状态。“热战”促使国民党主动出击,成功将话题焦点转移到对民进党“大罢免”等政治恶行的批判上。国民党可以借此机会来围绕核心的价值展开一系列政治论述与行动,引导社会舆论关注,从而夺回部分政治话语权,掌握议题的主导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蓝白两大阵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同仇敌忾的态势。蓝白在“大罢免”中的合作具有现实的基础。首先是共同对抗民进党政治恶斗的压力所驱使。民进党一直在追杀柯文哲以摧毁台湾民众党,双方早就势不两立。蓝白阵营基于对柯文哲遭遇不公的认知,以及对民进党打压在野势力行径的愤慨,进一步强化了合作的意愿。台湾民众党籍的新竹市长高虹安也面临着被罢免,而国民党同样遭受民进党“大罢免”的摧残,蓝白都面临着被民进党打压的困境,可谓是唇亡齿寒。那么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够有效对抗民进党的强势压迫,维护自身的政治生存空间与发展权益。其次是,民意推动下的策略性合作。民众对于民进党“大罢免”的不满情绪为蓝白阵营的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那么最后也是现实考量之下的政治合作。蓝白合作可以整合双方的政治资源和支持者,增强在岛内政治中的影响力,形成对民进党的有效制衡。在立法机构中,“蓝白联盟”拥有一定的席次优势,通过合作可以在“大罢免”以及其他的政治议题上协调行动,共同对抗民进党的“台独”行径和破坏两岸关系的政策,维护岛内的和平稳定。
节目主持人:唐所长,您认为作为在野党,国民党应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够保证台湾的安全?在接下来岛内的政治博弈当中,国民党应该如何抓住有利的机会,给民进党一记重拳?
唐桦:国民党可以利用自身在台湾社会的影响力,积极推动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在经济方面,促进两岸的贸易往来,加强产业合作,为台湾的企业拓展大陆市场提供支持,让台湾民众切实感受到两岸和平所带来的经济红利。比如,推动两岸的农产品贸易,还有科技产业的合作等等,增加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和平发展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在文化教育领域,组织两岸青年的文化交流活动还有文化展览等,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情感认同,减少误解和对立情绪,从而降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三是发挥在野制衡作用。作为在野党,国民党可以充分利用立法机构等平台,对民进党当局的“台独”行径和破坏两岸关系的政策进行有力制衡和监督。比如在立法机构中,反对民进党所提出的“去中国化”的教育政策、限制两岸交流的法案等等,阻止民进党将台湾推向兵凶战危的险境。
在接下来的政治博弈中,国民党应该找准时机给民进党出一记重拳。一是抓住民进党谋“独”所导致的民生问题。民进党当局为了推行“台独”分裂行径,不惜牺牲台湾民众的利益,导致台湾经济发展受阻、民生问题突出。例如,民进党当局的“抗中保台”政策,使得两岸贸易受到了影响,台湾农产品滞销,民众生活成本上升。国民党可将经济民生的困境与民进党的“台独”政策挂钩,揭露民进党当局为了政治私利牺牲民众经济利益的本质。在民生议题上对民进党进行有力攻击,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争取广大台湾民众的支持。二是扭转“台独”行径所引发的民众恐慌。当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动作引发两岸关系的紧张,导致岛内民众对战争风险的担忧加剧的时候,国民党要及时站出来,批判民进党的“台独”路线,对台湾安全和民众福祉的危害,提出切实可行的和平方案,争取民众的支持。三是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美国等外部势力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也会有所调整。当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支持出现动摇或者有所保留的时候,国民党应该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及时向台湾民众揭示民进党当局依赖外部势力谋“独”的危险性和不可靠性。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