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赖清德叫嚣,台湾投资应“脱中入北”,也就是进一步与美国、日本等方面绑定。与此同时,民进党当局还持续破坏两岸交流,妄图与大陆“脱钩断链”。种种言行持续引发岛内舆论争议。赖清德执迷“亲美反中”,幻想得到什么?一再掏空台湾、破坏两岸关系,又将导致怎样恶果?就以上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我们都知道两岸在经贸上的依存度是非常高的,而现在赖清德又喊出了“经济脱中”,很显然是延续了民进党在经贸上,两岸要“脱钩断链”的政策。那么“脱钩断链”的本质原因和直接原因到底是什么?
唐桦:赖清德当局推动“经济脱中”,表面上是经济策略,实际上是政治操弄。直接原因是要借美国关税战的契机来公然站队西方,以经济依附来换取“台独”的政治支持。美国对大陆加征关税后,赖清德马上呼应要“脱中入北”,主张台资向美、日、欧等地转移,核心是通过配合美国的对华技术封锁、产业脱钩的策略,将台湾经济强行嵌入到西方的产业链。这种经济“工具化”的实质是将台湾经济作为地缘博弈的筹码,将台湾绑上美国“以台制华”的战车,妄图通过“经济脱中”来实现“政治拒统”。作为自诩的“务实台独工作者”,赖清德“脱钩断链”的本质是“台独”路线在经济领域的延伸。他提出的“脱中入北论”与日本当年的“脱亚入欧论”如出一辙,暴露其企图切断台湾与大陆的历史和经济联系,转而投靠西方阵营的深层动机。此外,他将“矽盾2.0”歪曲解读为与西方国家打造“非红产业链”,实质是通过“经济脱中”来构筑“台独”的物质基础,妄图以“全球台湾”的名义炮制“两个中国”。这种“台独”立场和“反中”政策,无视台湾对大陆市场的深度依赖,宁可牺牲广大台商利益也要服务于“台独”的政治目标。现实动因是岛内执政危机的压力,赖清德试图以“抗中”议题来转移矛盾。因为赖清德现在面临着岛内的多重困境。经济上,民众对物价日益上涨和贫富差距不满;政治上,民进党支持率下滑,导致执政的根基不稳,要靠“绿色恐怖”来压制反对声音。总的来说,赖清德的“经济脱中”的本质是“政治谋独”,既妄图借美国的霸权“以台制华”,又服务于岛内“绿色威权”统治,更根植于其顽固的“台独”意识形态。但这种做法,无视了两岸经济融合的客观规律,忽视台商台企的根本利益,最终只会导致台湾的经济“失血”、沦为西方博弈的棋子。
节目主持人:民进党当局解散了6家和大陆有民间交流往来的社团,除此之外,还对陆配进行极致打压。那么岛内舆论都认为说,民进党当局这是想把两岸交流“赶尽杀绝”。唐所长,请问您怎么看?
唐桦:民进党当局一系列行径的本质,是以“安全”为名,行“台独”之实。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性打压,来全方位削弱两岸的民间联系,是带有明确政治意图的“去中国化”操作。
一是借“安全”之名来清洗交流社团,妄图切断两岸的民间纽带。民进党当局此次清查解散6个长期致力于两岸文化、经贸交流的社团。扩大“反渗透法”的解释范围,将正常的民间交流污名化为“大陆渗透”,目的是威慑所有涉陆社团,形成“寒蝉效应”。2023年以来,民进党以及解散了490家社团,其中86%涉及两岸交流,远远超过对其他性质社团的清查力度,暴露其“全面绞杀两岸民间互动”的真实意图。
二是对陆配群体实施“户籍追杀”。民进党当局出台政策要求14万陆配在3个月内补交“丧失原籍证明”,否则就注销其户籍。很多陆配已经在台湾生活了20年至30年,部分人根本就没有办法提供这种证明。台当局明知这一政策会导致许多家庭破碎,仍强行推进,企图通过“是否放弃大陆户籍”将陆配群体标签化为“非纯粹台湾人”,呼应其“台独”叙事中“清除统派因子”的荒谬诉求。
三是“赶尽杀绝”的背后隐藏着制造“制度性分裂”的“台独”逻辑。民进党当局的一系列操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其“台独”路线的必然延伸:解散交流社团、清查陆配户籍,与此前禁止大陆教材、修改课纲、限制陆生赴台等政策一脉相承,都是为了在文化、经济、人口层面削弱两岸依存度,切断两岸社会联结。同时通过制造“大陆威胁”的集体焦虑,将陆配、交流社团等视为“第五纵队”,通过“族群清洗”来强化分裂的意识形态,构筑“台独”的社会基础。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