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
【央视 海峡两岸】唐桦:面对美关税围堵 中国展现强大战略定力与反制能力
时间:2025-04-16 浏览次数:

在中美关税冲突愈演愈烈、全球经济紧绷状态持续加剧的背景之下,五角大楼突然在太平洋开始演练“翻天覆地的变化”,特朗普还将美国国防预算增加到1万亿美元。特朗普发起的关税大战都遭遇了哪些强力阻击?而美国要为此升级遏华军演了吗?就以上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有很多评论认为说,这是由于中国的实力和底气,让特朗普一开始并没有设想到目前的情形,是这样吗,唐所长?

唐桦:美方突然豁免部分产品的“对等关税”,本质上是经济困境、政治压力和战略权衡下的政策调整,而中国实力的快速提升重塑了中美博弈的底层逻辑。美债收益率释放出的不详信号,直接动因首先是供应链安全与产业现实的博弈。此次豁免的20类电子产品中,73%的智能手机和78%的笔记本电脑由中国生产。这种深度捆绑在美债流动性吃紧的背景下更具战略意义。维持对华供应链的实质是要保障美国科技企业的现金流稳定,避免因供应链断裂而触发资本市场连锁反应,进而冲击本已承压的美债市场。特别是半导体制造设备的维护升级都依赖中国部件,任何中断都可能加剧美国科技巨头的财务压力,而这些企业正是美债的重要机构持有者。其次是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压力所形成的双重倒逼机制。科技“七巨头”市值一度暴跌14%,行业游说力量迫使白宫重新评估关税政策。同时,美国消费者面临通胀压力,高关税可能加剧民生不满。此外,共和党内部分歧加剧,部分议员担忧将影响中期选举结果。这种“政策试探”暴露了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焦虑,既想通过关税施压,又无力承担供应链崩溃的代价。

当然,中国的实力与底气显然是超过了特朗普一开始的假定。一是在关键领域,我们实现了自主突破。在清洁能源技术全球领跑,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产量占全球70%以上。中国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领域的全球供应链地位,在短期内是难以替代的。第二是具有反制单边关税的能力。中国采取的精准关税反制体系如限制美国影片进口、大豆进口多元化等,既保护了国内产业又削弱了美国的威慑力。在半导体领域,加速国产替代的同时,中国推动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削弱了美国制裁效力。三是有着战略定力与制度优势。中国长期科技规划展现战略远见,对冲了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美国推动的供应链“友岸化”呈现结构性困境,替代能力有限,注定是水中捞月。

节目主持人:我们注意到,自从特朗普上台执政以来,他就一直鼓励“政府效率部”应该削减经费,但是现在自己却在大幅增加美国的国防预算,将要达到1万亿美元。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而这样一个举动是突然转向,还是早在规划之内呢?唐所长,请问您怎么看待?

唐桦:美国这种“军事霸权式”的投入,本质是通过绝对军力优势维持全球控制,尤其是在印太地区强化对中国的威慑。美国大幅增加军费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多重压力下的选择。一是外部安全焦虑的集中释放。五角大楼文件显示,美国将“阻止中国大陆所谓夺取台湾”列为首要军事情境,要求盟友增加防务开支,自身则向印太倾斜战略。对标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金穹”导弹防御系统、“福特”级航母、“哥伦比亚”级核潜艇等项目,都是直接服务于台海及亚太地区的威慑战略。美国军方承认如果台海爆发战争,现有装备储备仅能维持三周,因此美国急需扩大产能。此外美军在中东持续空袭胡塞武装、向以色列部署“爱国者”系统、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等,这些“多线作战”迫使美国需要通过增加预算来填补漏洞。二是国内政治与军工利益的合谋。一方面,在中期选举压力下需要通过“强硬国防政策”拉拢保守派选民。加之军工企业通过游说国会,将“六代机F-47”“B-21轰炸机”等超支项目纳入预算。预算一公布,美国这种军工股市联动现象也揭示了预算决策背后的资本力量。另一方面是被技术代差焦虑推着走。在高超音速武器,还有把人工智能用于军事等方面,原本美国是有优势的,但现在中国的算力占到全球的35%。美国军方评估如果到2027年还没有形成技术壁垒,台海冲突中的制导弹药损耗率可能超过40%。所以现在五角大楼把20%的预算都花在了研究“未来技术”上,包括“金穹”系统的天基传感器网络、无人舰队研发等。总的来说,美国1万亿美元国防预算本质是“霸权维持”与“战略焦虑”的产物。在印太遏制战略遇挫、国内产业空心化的背景下,美国试图通过军事投入弥补竞争力下滑。但过度军事化会挤压民生支出,反而会加剧美国经济风险。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