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美国近期频提扩大台湾所谓“国际参与”、“挺台”参与世卫大会等议题,引发了岛内舆论争议。美方还紧抓台积电,试图在人工智能领域进一步对华施压。美国近期一系列涉台动作究竟意味着什么?民进党当局若执迷不悟,将面临怎样的后果?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受邀参与央视《海峡两岸》节目录制,展开解析。

节目主持人:其实美国多年来一直在利用“帮助台湾拓展国际空间”的理由来深度捆绑台湾,那么除此之外,美国还有哪些“帮助”台湾拓展所谓国际空间的动作?而这些动作最后都达到目的了吗?目前特朗普上台之后,已经频频在“退群”,既然自己已经“退群”了,是否还有能力“帮助”台湾拓展所谓的国际空间?
唐桦:竞选期间,特朗普曾表示美国与大陆“不会因为台湾问题爆发冲突”,但我们也看到,在台湾问题上,特朗普与拜登或许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把台湾问题作为对华施压的手段。除了“挺台”参与世卫大会,还有不少扩大台湾所谓“国际参与”的动作。
一方面,协助避免台湾当局“邦交”清零。2020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所谓的“台北法案”,所谓“台北法案”规定,如果有国家采取不利台湾的行动,法案将授权美国国务院降低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暂停或改变相关援助,包括军事、融资等。美国企图以此来威胁台湾当局剩下所谓的“友邦”,不得与台“断交”。台湾当局在中美洲仅剩的两个所谓“友邦”,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上任后的首次国际访问就去了危地马拉,并在2月5日上午与危地马拉总统阿雷瓦洛举行联合记者会时,强调美国将全力协助危地马拉拓展与台湾的关系,鲁比奥显然是拿“台北法案”对危地马拉进行威胁,也试图通过此次访问来巩固“台北法案”。
另一方面,支持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织。众所周知,特朗普是个爱“退群”的总统,首个任期内美国就退出了至少10个重要国际组织和条约,这次刚上任又宣布美国再次退出了巴黎协定和世卫组织。然而,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斯蒂芬尼克却表示尽管美国支持一中政策,“但是这不妨碍台湾加入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系统”。这种“我虽然退出但也要插一脚”的逻辑,反映的就是特朗普想利用这张牌给美国争取更多的利益。
我们说,素来以交易性格著称的特朗普在对外政策上首先考虑的肯定是“美国优先”,那么美国方面对台湾一方面极限施压,一方面示之以利,这些扩大台湾所谓“国际参与”的动作,暴露的是美方图谋“两手策略”和“双重标准”来处理对华关系,图谋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发展。
节目主持人:我们知道美国一直在人工智能领域,特别是在芯片方面对中国进行了极致打压,但是中国的人工智能却在逆风飞扬,在逆势生长,特别是近期还有重大突破,所以您如何来预测美国还会使出哪些手段对中国的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打压?
唐桦:中国近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突破,尤其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企业在算法优化、成本控制和应用场景上的创新和强大实力,挑战了美国的传统领导地位,引发了美国对自身技术优势削弱的担忧,也暴露了美国技术遏制战略的局限性。进而促使美国采取了更激进的打压手段,进行了一场打着“国家安全”幌子的科技霸凌闹剧。
第一是升级出口管制。包括持续扩大对华高端芯片出口禁令,祭出长臂管辖,通过“第三方国家配额限制”,企图间接切断中国获取算力资源的渠道。第二是脱钩投资与产业链。美国国会2025年2月提出“2025年美国人工智能能力与中国脱钩法案”,核心内容是任何美国人使用中国人工智能模型如DeepSeek,就可能被冠上“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面临最高20年监禁和1亿美元的巨额罚款。那么2月6日,美国两党议员“齐心协力”还推出了一项新法案,叫作“禁止在政府设备上使用DeepSeek法案“。美国强制剥离中美企业在人工智能供应链中的合作,例如审查并限制微软、甲骨文等美企在中国的人工智能研发活动。同时,禁止对涉及军事应用的人工智能中国公司投资,限制美国资本参与中国的半导体和量子技术项目。 第三是政治化审查与实体清单制裁。对中国人工智能的企业启动审查,列入“中国涉军企业”清单,同时将实体清单范围扩大至腾讯、宁德时代等企业,并联合盟友,如澳大利亚、日本等,来实施联合的技术封锁。美国的遏制战略,虽然给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带来极大的困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国加速自主创新。美国对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打压本质上是“技术冷战”思维的延续,但美国低估了中国通过创新路径突破封锁的能力,也忽视了全球化技术生态的复杂性。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杨延钧;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