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特朗普2.0时代的首场国会演说备受关注,其中并未对台湾问题过多着墨。不过,却有美国政客叫嚣“失去台湾将是美国巨大灾难”,台湾社会质疑声浪四起。种种动作,凸显出特朗普怎样的行事思路?接下来究竟是否会在台海搅浑水?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受邀参与央视《海峡两岸》节目录制,展开解析。

节目主持人:特朗普2.0的首场国会演说引发各界关注,您认为有哪些关注点?凸显出特朗普接下来怎样的施政思路?
唐桦:特朗普此次演说聚焦在美国内政,重申“美国优先”“重振美国梦”,看点还是蛮多的。在施政成就方面,疯狂给自己脸上“贴金”,强调43天内签署了近100项行政命令,包括移民政策收紧、能源产业重启,还有“性别定义回归传统”等等。那么在经济政策方面,提出了减税计划、扩大关键矿产产能,还有降低能源成本以对抗通胀,并计划对铝、铜等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边境安全方面,先是自夸管控成功,称非法越境人数已创历史新低,转头就呼吁国会追加拨款支持移民驱逐行动;全球和平计划方面透露乌克兰愿重返谈判桌,并宣称“美国正在收回巴拿马运河”。第二个看点是现场的氛围剑拔弩张。两党对立非常明显,呈现出一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共和党人欢呼鼓掌不断,而民主党人有的沉默不语,有的高举抗议牌,一位坚持抗议的民主党议员还被撵了出去。三是力挺了马斯克与新成立的“效率部”,将其视为“美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改变华盛顿的典范”。最戏剧性还是泽连斯基的“神秘来信”事件。特朗普声称收到了泽连斯基的“亲笔信”,称“乌方愿签署矿产协议并推动和谈”,但乌方随后火速辟谣,澄清是“信件为虚构”,仅有一条推文。
这场演讲凸显了特朗普接下来将延续自己“破坏性重建”的风格,通过强化民族主义、对抗性政治和行政集权来重塑美国的内外政策。这套打法核心就是“用对抗来代替合作,用单边来取代多边”。
节目主持人:有美学者发文指出,美国应该放下“台湾执念”、不要再打“台湾牌”,因为并没有胜算。唐所长,您是如何看的?
唐桦:美国学者的“弃台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考量。一个是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美国部分学者认为,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美结构性矛盾的缩影,而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和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干预的成本。同时,中国大陆军事实力的提升,比如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使美国在台海冲突中胜算几乎为零,特别是我们通过外交、经济融合和军事威慑形成组合拳,使得美国在台海冲突中的胜算“几乎为零”。我们通过外交、经济融合,还有军事威慑所形成的组合拳,使得美国的“以台制华”策略难以突破中国设定的红线。那么第二个是经济与军事成本过高。美国若深度介入台海,需要承担高昂的军事开支和全球战略失衡的风险。比如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曾提出的“焦土战略”,试图摧毁台积电,但此举不仅会重创台湾经济,也将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崩溃,反噬美国自身。民调显示,多数美国民众也反对为了台湾问题与中国开战。三是美国国内的政治分歧。特朗普上台前就强调“台湾抢走了美国的芯片生意”,表态“不会为台湾而战”,反映出共和党务实派将经济利益置于意识形态之上。拜登政府在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上已经消耗了太多战略资源,国际信誉与战略都已经严重透支,所以如果在台海问题上重蹈覆辙,其全球霸权信誉将加速崩塌。
总的说来,美国学界“弃台论”的兴起本质是对中美实力对比和台海地缘现实的一种客观反思。中国统一进程已具备不可逆的军事、经济和民意基础,而美国的“台湾牌”不仅难以维系,反而可能加速其全球霸权衰落。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未来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尊重国际法与一中原则,管控风险、探索共处之道,而非“零和对抗”。
节目主持人:唐所长,从近期美军新的部署动作来看,我们应该如何破局?
唐桦:我们说,美军重返天宁岛是其在亚太推行“分布式杀伤链”战略的关键一步,看似是后撤一步,其实是把棋子摆到了更加险要的位置。既反映了对解放军区域拒止能力的忌惮,也暴露了其通过“战略后撤”重塑围堵防线的意图。那么此举将加剧中美在“第二岛链”的博弈,并推动亚太地缘的格局向“集团化对抗”的方向来演变。所以我们要统筹军事、外交与经济的手段,以多维度的策略来应对挑战。一是强化军事威慑与反制的能力。我们发展反介入和区域拒止的延伸能力,强化太空还有网络等新型领域的优势,构建远程打击体系:完善东风系列导弹的部署,加速核潜艇、航母战斗群建设。确保对“第一岛链”美军基地的覆盖能力,抵消美军介入的可能性。二是推动区域的经济合作以弱化军事依赖,也就是美国喜欢搞“军事小圈子”,我们修“连心桥”。通过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一带一路”的陆路通道建设,降低美国军事存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同时,加强海外能源储备基地建设,提升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对冲潜在的封锁风险。三是在外交与舆论战的双管齐下,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四是强化两岸的融合与法理基础。一方面,持续深入推进惠台政策,深化两岸的经济、文化纽带,压缩“台独”空间;另一方面,完善《反分裂国家法》实施细则,明确“台独”红线,震慑外部势力干预。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