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最新民调显示,赖清德的支持度再次下滑。此外,蓝白双方及支持者日前走上街头,抗议赖清德司法追杀、施政无能。然而面对民众的怒吼,赖清德却反呛“来错了地方”,引爆舆论争议。赖清德狂妄傲慢,底气何来?而蓝白又能否携手抗击绿营的“猎杀”?就以上内容,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在活动的现场,不但蓝营全力出击,而且台湾民众党也号召自己的支持者到场力挺。那么唐所长,对于如今蓝白联手同仇敌忾“反赖”的合作,您作何观察?
唐桦:蓝白合作的核心驱动力源于民进党当局对在野阵营的系统性压制。民进党以“司法清算”和“政治罢免”作为武器,延押了柯文哲,又对国民党民意代表发动“大罢免”。那么蓝白两党形成了“唇亡齿寒”的危机感,唯有联手方能抵御“灭党危机”。此次的蓝白合作“倒赖”是典型的策略性合作,展现出“务实妥协”的特征,在分歧中寻求共识,在矛盾中寻求团结。在组织动员层面,台湾民众党“倾全党之力”挺蓝,黄国昌率全体民意代表到场力挺,呼吁“参战到底”。白营志愿者更是一早就到场协助,展示了两党基层动员的协同性。在议题设置上,台湾民众党突破以往“救援柯文哲”的单一诉求,与国民党共同将矛头直指“反独裁”“反恶罢”与“倒赖”,实现了从“个案抗议”到“体制性对抗”的重要转变。有效凝聚了广大厌恶民进党独裁统治的中间选民,也为未来两党在立法机构展开联合提案、杯葛议程等合作奠定了基础。此次凯道集会是蓝白首次大型“复合”,被视为“在野阵营重新整合的起点”。国民党借台湾民众党的年轻支持者,比如“小草”群体较多的优势,缓解了自身支持者“老龄化”的短板,而台湾民众党则通过与国民党的合作,提升了自身“抗绿”的正当性与影响力,成功营造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强大声势。
当然,我们说蓝白从“街头抗争”迈向“实质共治”仍面临着考验。一方面,两党内部长期存在着积累性矛盾与不信任,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另一方面,此次抗议活动停留在“情绪动员”层面,缺乏具体行动纲领。国民党提出的“全民罢免赖清德”面临需要获得“50%选民连署”这一几乎难以跨越的高门槛。而台湾民众党力推的“反恶罢”也面临着在立法机构修改“罢免法”等重重阻碍。这场“倒赖”行动如果要避免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就需要考虑后续的动力问题。
节目主持人:赖清德当局一面无视台湾民众的怒吼,一面加紧备战速度,这样做会把台湾推入到一个什么样的险境当中?而作为岛内的在野党是否有能力去力挽狂澜?唐所长,请问您怎么看?
唐桦:赖清德当局一意孤行的“台独”操弄与“绿色独裁”行径,不仅引发了岛内25万民众上街抗议,更将台湾地区推向了多重危险境地。而在野势力的应对,既蕴含转机也面临挑战。一是将两岸关系激化至“战争边缘”。赖清德公然抛出一系列“台独”言论,坚持“以武谋独”,不断扩充军备、大肆购买美国武器。二是岛内的社会撕裂日益严重。赖清德当局动用“司法追杀”“大罢免”等手段打压异见,煽动“抗中保台”民粹,加剧了蓝绿白对立。三是台湾经济困境进一步加深。赖清德当局破坏两岸关系,阻碍两岸正常经济交流与合作,使台湾经济失去大陆市场这一重要支撑。同时,台湾在美国加高关税等外部压力下,半导体、芯片等支柱产业面临困境,未来还将面临更多贸易谈判困境,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等问题接踵而至,台湾民众的生活也将越发艰难。如果在野势力能够抓住这次机遇,有效整合内部力量,形成统一且持续反“独”合力,将对赖清德当局形成强大压力,推动台湾地区政治格局变革。反之,如果内部纷争不断、行动不力,那么台湾地区仍将在赖清德的错误道路上滑向更深的危机之中。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