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特朗普在谈到中美经贸会谈时,突然提及“这对统一与和平非常有利”,引发岛内各界高度关注。赖清德当局则紧急“澄清”,争议持续发酵。那么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是否已经黔驴技穷?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我们看到有分析认为说,特朗普此举一方面是想警告赖清德当局不要挑衅过火,另一方面也想让它成让中方让利的“诱饵”,请问唐所长您怎么分析?
唐桦:特朗普在中美关税谈判中突然提及“统一与和平”,表面看似突兀,实则是其交易主义外交的典型操作。拆解一下大概有三重用意:“诱饵”“警示”与“试探”。一是经济施压的“诱饵战术”。特朗普明知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却故意将“统一”与稀土出口、高科技关税等议题捆绑在一起,试图制造“美国可能让步”的虚假预期,迫使中方在经贸领域谈判的时候让利。这是其“极限施压”的老套路了。二是警示“台独”的“战略刹车”。赖清德当局近期激进动作,正将台海推向危险边缘。特朗普此时提及“统一”,实质是警告台当局:美国不愿为“台独”冒险踩线,台海稳定才符合美国的利益。三是对华战略的“模糊试探”。我们从美国国务院在特朗普表态后紧急澄清“不涉台湾政策”,暴露其言行矛盾。美方既想借“统一”话题试探中方在经贸缓和期的底线,如果中方妥协,则进一步索取利益。如果中方强硬反制,则迅速切割,维持“战略模糊”以保持博弈的弹性,这是典型的“即兴外交”风格。特朗普对华战略的本质是有限缓和加上持续利用台湾,呈现出矛盾两面性。短期看是为了稳通胀、保选情,美方急需关税停战,所以在经贸领域释放缓和信号,但又要保留台湾作为“威慑工具”,比如取消91%关税,却强化半导体封锁,避免被中方视为“全面退缩”。长期看遏制基调不变,台湾仍是“离岸制衡”的棋子。美方既通过对台军售、联合巡航等维持压力,又强调避免直接冲突,本质是想让台海保持“可控动荡”,既消耗中国大陆的精力,又不引火烧身。美国国防部近期强调“避免与华直接冲突”,但同时扩大在菲律宾中程导弹部署。这些矛盾都反映了特朗普团队的核心逻辑,就是台海不能“生事”,但必须“有事”。特朗普既害怕被拖入战争,又不愿放弃筹码,因此维持“不统、不独、不战”的灰色地带。
节目主持人:通过最近的一份网络民调可以看出,有84%的受访者认为,对于赖清德一年的执政,他们是不满意的。所以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份数字呢,唐所长?
唐桦:赖清德当局84%的不满意度绝非是偶然,而是“倚美谋独”路线、经济溃败与治理失能的总清算,更是台湾民众对和平统一的无声呐喊。一是民进党当局“倚美媚外”沦为“割台养美”,安全承诺彻底破产。民进党将台积电等核心产业打包送给美国,纳投名状,导致25万的半导体人才流失、2024年芯片出口暴跌了18%,产业链“空心化”不可逆。美国对台加征32%的关税、强推新台币升值,直接让30%的出口商利润缩水,经济不满意度撕开了“美台伙伴关系”的剥削本质。所谓的“保护”不过是榨取台湾血汗的骗局。安全政策更是荒谬,耗费2300 亿新台币购买的“海马斯”“爱国者-3”等过时武器,却拒绝公布“战时平民保护计划”,暴露了民进党当局“牺牲民众保政权”的真实面目。当美国要求台军巷战到最后一人,68%的民众清醒意识到,自己正被当作“对抗大陆的炮灰”。二是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自杀式”挑衅,“抗中保台”的谎言被现实戳破。赖当局推动“脱中入北”,切断两岸经贸纽带,换来的是大陆1800亿美元年贸易的市场流失,更遭到了大陆、欧盟、日韩形成“抗美团线”的背弃。特朗普关税战失利之后,台湾“脱中”既融不入北美产业链,又失去了亚太腹地的支撑。三是民进党当局的社会治理全面退化,加速了民意背离。放任“1450 网军”控评,“绿色恐怖”蔓延下,台湾民众发现“倚美谋独”换不来安全与发展,只会沦为“经济附庸”和“军事炮灰”。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