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在赖清德上台满一周年之际,岛内最新民调显示,各年龄层对于赖清德的施政表现不满意度均超过五成。有分析认为,赖清德上台以来犯下了四宗罪,给台湾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和隐忧。赖清德施政不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终将面临民意的审判?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我们看到民进党当局在变本加厉操弄“去中”,妄图切断两岸之间正常的交流交往。比如,近日台当局官员就有人声称说,禁止两岸之间学子交流,引发了舆论的一片哗然。那么对此,唐所长您作何观察?
唐桦:赖清德上台以来“谋独”行径不断升级,言语挑衅之后又将黑手伸向了教育领域,试图扭曲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对两岸关系的正确认知,切断两岸血浓于水的文化纽带。政策层面,赖当局的“去中国化”呈现出系统性、全领域渗透的特点。除了禁止两岸学子交流,还包括修改户籍人口表述,将汉人归类为“其余人口”,强行调整方言的名称,把闽南语改称为“台湾台语”、删除军校课程中的中国历史内容等。台教育部门负责人抛出禁止两岸学子交流的言论,实际上是在执行赖清德的意志,将教育领域彻底沦为“台独”意识形态的战场。在手段运用上,赖清德当局奉行双重标准。一方面禁交流令,严重践踏了台湾地区的现行“法律”。萧旭岑指出,学生赴大陆交流属于受法规保障的基本权利,(台教育部门负责人)郑英耀的言论涉嫌限制民众的行动自由。这是以行政的权力对教育机构进行恐吓,迫使高校自行缩减两岸交流项目。另一方面,赖清德在日媒面前假惺惺宣称“希望两岸交流合作”,其团队却立即以禁交流自扇耳光。这种言行撕裂的背后,是为迎合“台独”基本盘的政治表演。用“柔性的表述”欺骗国际社会,用“刚性的政策”巩固“台独”票仓,将台湾青年的发展权当做政治筹码的恶劣算计。数据显示,近10年约6万名台湾师生赴大陆参访交流,大陆高校的港澳台在校生数量增长了51%,两岸的教育交流早已成为台湾青年拓宽视野、接轨国际的重要通道。禁令若实施,更将切断数十万台湾青年赴陆深造、就业的可能性。这是把台湾青年推向“文化孤岛”,用意识形态之刀砍断他们的未来。民进党每制造一道交流的高墙,就是在台湾青年的发展路上埋下一颗绊脚石。这种意识形态挂帅的疯狂,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更将重创台湾的科技、文化竞争力。
节目主持人:执政刚刚一年,如今赖清德就已经四宗罪叠加,也造成了台湾民怨的快速积累。那么究竟台湾的民众都发出了哪些方面的怒吼?而如果赖清德仍然执迷不悟的话,又会给台湾社会造成哪些新的危害呢,唐所长?
唐桦:赖当局执政以来引发了系统性危机,民众的不满情绪通过不同渠道持续发酵。一是意识形态的绞杀下,文化割裂之怒震耳欲聋。赖当局将大陆的宫庙绕境污名化为“统战”,苗栗白沙屯妈祖绕境活动被迫取消,30万信众冒雨抗议。那么查处出境艺人“统派嫌疑”,艺人群体说政治不应成为艺术的镣铐,有岛内媒体痛批其行径比日本殖民时期的“皇民化运动”更荒谬。民调显示63%的民众认为两岸关系恶化正在撕裂社会稳定。二是发展阻断之痛,引发了“还我交流权”的舆论怒吼。当台教育部门宣称禁止台生赴陆交流,直接触怒台湾青年与教育界。萧旭岑痛批此举限制行动自由、恐吓学子,更有家长疾呼阻断孩子去大陆学习的机会,就是毁掉他们的未来。三是民生溃败之怨,抗议政治凌驾经济。赖清德一边享受着两岸经济红利,一边推动“非红供应链”等政治化经济政策,导致台湾的农渔产品滞销、中小企业生存压力骤增。岛内工商界人士痛陈两岸“脱钩”就是自杀,基层民众要求当局放下意识形态,先顾民生。民调显示58%民众不满意其两岸政策。四是安全觉醒之吼,拒绝成为台湾棋子的集体呐喊。赖清德频繁勾连美国对台军售、鼓噪加入印太战略,引发了岛内担忧。前监察部门负责人王建煊警告,“挟洋自重”只会引火上身,退休军官团体呼吁不要让台湾成为战争炮灰。民众对政治凌驾安全表达了强烈的反感,若赖清德当局执迷不悟,那么四宗罪的叠加必然带来连锁的灾难。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