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
【央视 海峡两岸】唐桦:美航母紧急回援短期难以形成有效战力
时间:2025-06-16 浏览次数:

据台湾媒体报道,中国海军辽宁舰、山东舰航母编队赴西太平洋开展训练,美国“华盛顿”号航母紧急回援,而日本、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也高度关注,不断调整自身的军事战略和外交立场。更有台湾舆论直言,解放军双航母前出“第二岛链”是对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写。为何美国紧急撤回航母?中美在西太平洋又形成了什么样的新格局?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这一次解放军的两艘航母前出“第二岛链”的时候,美国方面也需要在日本的东京湾来回援一艘航母到关岛。这样的一个回援动作有没有可能发挥及时的战力,唐所长?

唐桦:美军航母的紧急回援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战力,而且对比解放军航母的部署,在舰载机、人员、装备、后勤等多个关键领域存在显著差距。舰载机方面,时间差构成了致命的短板。“华盛顿号”出港时飞行甲板上无战斗机,固定翼舰载机联队刚结束在硫磺岛的训练,需后续会合。在舰载机到位前,航母仅能依赖护航舰艇的防空火力,无法形成完整的空中打击和防御能力。不仅如此,人员状态的长期损耗进一步放大了战力缺口。“华盛顿”号历经6年大修后,船员出现了多起自杀事件,士气与训练水平严重下滑。而此次回援前,舰载机联队在硫磺岛的训练,仅停留在陆上模拟着舰阶段,没有涉及复杂海况下的协同作战,人员的疲劳程度与任务熟悉度均无法满足实战需求。反观解放军航母编队,通过山东舰南海全天候对抗演练等常态化、实战化训练,飞行员对于复杂电磁环境的适应能力已形成显著优势。装备技术的代际差距从硬件层面制约着美军战力释放。后勤保障体系的差距更使美军持续作战能力面临瓦解风险。仓促出航导致弹药、食品等物资储备不足。尽管其在菲律宾海域进行了海上加油,但未明确其他物资的补给情况。关岛作为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核心后勤枢纽,其防御体系存在着致命漏洞,难以支撑高强度作战。总之,“华盛顿”号的紧急回援本质上是象征性姿态,战力存在系统性缺陷。而解放军航母编队在装备技术、实战训练与体系协同的全面超越,不仅在关岛方向构建起实质性战略威慑,更折射出中美在印太地区战略态势的深刻转变。美国正从“自由巡航”的进攻姿态退守至“被动防御”,而中国海军“远洋存在”新时代的开启,让“以武拒统”的幻想在解放军日益强大的海空力量面前彻底破灭。

节目主持人:对于解放军的双航母进入西太平洋进行演训反应最大的就是日本。所以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周边国家的相关态度?他们会如何来处理将来的军事战略和外交战略?

唐桦:日本将中美对峙界定为“现实安全威胁”,在安全与外交层面展现出双重性策略。安全上更依赖美国,会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增加军事投入,然后提升自身军事能力。加速推进“出云”号航母化改造并部署F-35B舰载机,同时在西南诸岛扩建反舰导弹基地与雷达网络,构建“第一岛链前沿防御体系”,试图通过军事能力升级对冲其感知到的“力量失衡”。外交上寻求平衡,深陷“安全依附美国”与“经济依存中国”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在国际机制中追随美国对华释放强硬信号,比如在一些国际会议与多边场合,日本附和美国对中国的无端指责,试图在舆论上抹黑中国,强化印太安全框架合作;另一方面,日本清楚中国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一旦在外交上与中国彻底交恶,将对其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鉴于对华的经济依存度,通过维持中日经贸对话渠道、避免在涉华的核心议题过度挑衅,实质上形成“军事倚美求安全、经济稳华保利益”的务实平衡,以规避全面卷入中美对抗的战略风险。菲律宾采取典型的“策略性摇摆路线”。美国通过加强与菲律宾的军事合作、提供经济援助等方式,试图拉拢菲律宾站在自己一方。而菲律宾既想借助美军提升在南海的话语权,又忌惮解放军的威慑力,同时明白与中国保持经贸合作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公开表态不选边站队。在军事策略层面,菲律宾呈现“有限合作”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自身的军事建设,同时也会积极寻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与周边国家的争端,避免被卷入中美冲突。菲律宾允许美军使用部分军事基地用于训练,却明确限制其战时用途,避免成为冲突前沿,而在外交立场上偏向“模糊表态加上利益置换”。

节目主持人:台湾曾经被认为是美国在“第一岛链”“不沉的航母”,但是随着解放军双航母前出“第二岛链”,那么台湾整个的战略角色和定位是不是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唐桦:双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的实战化演训,充分验证了围点打援、阻援打点战略构想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一旦台海局势发生变化,解放军依托日益增强的远洋作战能力,可构建多层次海空封锁体系,切断外部势力对台湾的军事支援通道,将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延伸至“第二岛链”,使得任何外部干涉势力难以对台湾形成实质性支援,从而将台湾置于孤立无援的战略态势。这一网络的形成,将直接削弱美国印太战略的围堵效能,重塑区域海洋战略格局。对美国而言,台湾的战略价值正从“岛链核心支柱”加速沦为高风险棋子。这一转变背后,是美军在印太地区战略优势的持续衰弱与解放军远洋战力崛起的直接博弈。

首先,以台湾为枢纽的“岛链遏制体系”已经名存实亡。美军依托“第一二岛链”实施的对华封锁策略,随着解放军双航母编队常态化前演训被彻底突破。美军试图以台湾为战略支点“困华”的布局,反而被解放军转化为突破岛链的关键跳板,攻守之势发生根本性逆转。其次,“以台制华”策略的成本与风险呈指数级攀升。解放军远洋作战体系的成熟,迫使美军若介入台海冲突,需跨越“第二岛链”实施支援。在关岛至台湾的广阔海域,美军舰队将直面反舰弹道导弹、航母战斗群与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的立体打击。我们看近期美军航母紧急回援的反常举动,就印证了美军对自身在该区域作战能力的担忧。加之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决定了美国若强行推动“抗中”,可能会引发台湾经济崩溃,反噬自身区域经济利益。台湾战略地位的变化,正是中国综合国力跃升与美国区域影响力衰退的直接反映。台湾当局若仍抱持着“倚美谋独”的幻想,终将因美国的战略退缩而沦为地缘博弈的弃子。唯有回归一个中国原则,才是避免成为冲突牺牲品的唯一出路。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