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
【央视 海峡两岸】唐桦:赖清德抛“杂质说”包装分裂图谋
时间:2025-06-26 浏览次数:

据台湾媒体报道,赖清德在所谓“团结十讲“第二讲中声称“要通过罢免清除杂质”,引发在野党痛批。岛内舆论称,赖清德除了要冲高“大罢免”气势之外,还要趁乱突出“台独”目标,但自嗨的言论,只会加剧台海动荡。针对“团结十讲”,岛内有什么样质疑的声音?又会给两岸关系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赖清德的这番羞辱性言论在岛内引发了强力反弹。有的分析认为说,现在台湾这种朝野斗争的白热化让台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族群分裂和政治危机。唐所长,您怎么来看?

唐桦:赖清德抛出的“杂质说”所引发的台湾社会震荡,本质上是“台独”路线加剧台湾社会分裂的必然结果。赖清德宣称“要通过选举罢免打掉杂质”,被岛内媒体与在野党直指为影射铲除政敌。其新闻稿刻意将演讲原文“千锤百炼、打掉杂质”修改为“百炼成钢”,这种欲盖弥彰的操作,恰恰坐实了外界对其政治清洗意图的质疑。在野党尖锐地指出,他借“团结”的话术构建“非我族类必除之”的政治逻辑,本质是将“大罢免”异化为打压异见的工具。用民主程序的外衣包装分裂图谋,这正是“台独”势力惯用的政治操弄手法。从舆论反响看,对赖清德“空谈误台”的批判已形成共识。资深媒体人揭露其“团结十讲”沉迷于历史争议与意识形态对抗,却对高物价、青年低薪等民生痛点避而不谈。更讽刺的是,赖清德引用蒋渭水“同胞须团结”的名言,却在任内让台湾社会更加撕裂,被舆论警示说“如果继续空谈下去,台湾很可能要衰败一世纪”。这些批判的背后,是台湾民众对于政治人物脱离现实、煽动对立的集体焦虑,更揭示出民进党以“统独对抗”来掩盖治理失效的本质。民调显示六成民众反对“大罢免”,但民进党当局仍强行推动。“杂质说”是民进党长期“去中国化”操作的政治延伸。其通过抹除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结,制造“本土”与“外来”的虚假对立,最终激化族群矛盾。岛内媒体与在野党对这一言论的猛烈抨击,以及岛内民众对罢免政治的普遍反感,都表明“台独”路线正在加速失去民意的根基。赖清德若执迷不悟,只会将台湾推向更深的分裂危机。只有摒弃意识形态对抗,回归两岸一家亲的本源,才能真正守护台湾的和平稳定与民众福祉。

节目主持人:我们看到在岛内引发了在野党和舆论强力反弹和批判的声浪,那么有舆论就分析认为说,赖清德正在走向自己的政治绝路。唐所长,您怎么来看?

唐桦:赖清德“团结十讲”绝非是促进团结,而是彻头彻尾的“分裂十讲”。岛内舆论将其评价为走向政治绝路,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台独”路线的严重危害。赖清德在演讲中声称“获得民意支持”,以此来包装“反共保台”叙事,实则是借意识形态对立掩盖其“台独”图谋,这完全是行分裂之实的“台独自白”。台湾民众党批评其演讲内容空洞,露出了狐狸尾巴,背后是虽然有六成民众反对“大罢免”,却仍被赖清德强行推动的现实。为了给“台独”主张寻找所谓依据,肆意破坏历史科学的严肃性,恶意煽动族群对立。他蓄意歪曲史前史,炮制“台独史观”;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污蔑为“外来政权”;篡改蒋渭水等历史人物的民族立场;甚至篡改了台湾民众抗日历史,妄图以此来兜售分裂主张。但历史事实不容篡改,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清晰,法理事实清楚。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不容置疑。赖清德篡改历史、背叛民族的数典忘祖行为,正在让越来越多台湾民众看清其分裂者的真面。此外,赖清德在演讲中污蔑祖国大陆为“外来威胁”,寻求外部势力支持,大搞“倚外谋独”,这种行径将台湾推向烽火来临的危险境地。岛内舆论担忧“十讲完毕,恐引战火”,正是台湾民众对谋“独”本质的深切恐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突出,但这掩盖不了传统产业、中小产业和中下阶层民众的被剥夺感和脆弱状态。面对美国32%的高关税,赖清德当局卑躬屈膝,其卖台求荣的行为引发了台湾民众日益强烈的不满。赖清德当局沉迷意识形态对抗,却对民生需求视而不见,政治作秀与民生荒废的巨大反差,正在不断撕裂台湾社会共识,加速其民意基础的崩塌。其政治绝路不是偶然的决策失误,而是“台独”意识形态必然的反噬结果。正如岛内有识之士指出,赖清德的“团结十讲”不过是“借讲演之名、行政治动员之实”,最终只会加速台湾社会的撕裂。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背离民族大义者必将被历史潮流所淘汰,妄图分裂国家者注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不仅是对赖清德个人政治命运的预判,更是对所有“台独”分子的严正警示。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