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
【央视 海峡两岸】唐桦:民进党“司法武器化”引发民意强烈反弹
时间:2025-07-04 浏览次数:

台北市前副市长彭振声卷入柯文哲案,在案件开庭前其妻子坠楼身亡。有岛内舆论认为是赖清德当局“官逼民死”,更有舆论直指赖清德当局正在对在野势力展开系统性“司法追杀”。彭振声妻子坠亡是否是民进党当局对在野势力追杀的冰山一角?赖清德的“死亡名单”上还锁定了谁?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唐所长您觉得在这场案件中民进党的政治力介入了多少?这是不是取决于民进党想让司法体系如何办案,那么司法体系就会如何办案?

唐桦:这场悲剧彻底撕开了台湾地区政治力操控司法的遮羞布,深刻揭示了民进党当局是如何系统性侵蚀法治根基。首先,司法沦为打压异己的“政治打手”。柯文哲案的核心证据,正是彭振声在被羁押禁见近4个月后,突然出现的“全部认罪”口供及其“不会翻供”的承诺,他也因此获准交保。然而此次事件后,彭振声当庭哭诉说“此前认罪是为了拼交保,为了让妻子安心”,这相当于指认其供词是在政治压力下被迫做出的非自愿陈述,直指控方涉嫌“押人取供”。更讽刺的是检方在“缺乏物证”的情况下,对柯文哲穷追猛打;反过来,对民进党自己人的案子,却常常用“证据不足”轻轻放过。这种赤裸裸的“选择性执法”,就是政治干预司法最直接的证据。彭振声悲愤地质问“台湾怎么变成这样”,正是对司法体系沦为民进党“政治东厂”的血泪控诉。彭振声强调是被冤枉的,预示其可能翻供。那么一旦翻供而检方还是拿不出实锤证据,不仅将重创检方公信力,进一步坐实赖清德当局利用司法进行政治迫害,还将产生更大的冲击。如果彭振声这一环证据崩塌了,那么足以使整个针对柯文哲的政治构陷链条瞬间解体。民进党这套司法操控术,最终把台湾社会推向“合法化暴力”的深渊。

节目主持人:从唐所长您的观察,最近民进党推行的“大罢免”,国民党一直是处于劣势,这件事情爆发之后,有没有可能反转?

唐桦:民进党本来想拿司法当武器打击对手,却因过度扩张、突破社会容忍底线而“挥刀自伤”,引发民意强烈反弹,甚至可能引发“罢免大战”局势逆转。此次“官逼民死”的悲剧瞬间点燃了岛内民众对于司法暴力的集体恐惧和愤怒,彻底动摇了民众对于司法公正的信任。以前大家觉得“司法查贪官”是应该的,现在质疑“司法可能被用于政治灭口”,这种司法公信力的彻底崩塌,是民进党算计落空的关键。急速攀升的司法不信任感与对民进党当局政治迫害的愤怒,正与当前高涨的“反恶罢”民意形成了共振效应。事实上,赖清德亲自下场以“团结十讲”助推“大罢免”,其“打掉杂质”等说辞,已经引发了台湾民众极大恐惧与警惕,“反恶罢”的支持度在持续走高。全面声讨民进党“司法武器化”的舆论浪潮,势必对“大罢免”和“反恶罢”的对决产生重大冲击。大量中间选民,尤其是年轻人和家庭主妇,因此次事件触动而认为民进党为了权力罔顾人命,转而同情在野一方。民调显示支持罢免在野人士的意愿下降,反对声浪升高。同时,蓝白阵营迅速抓住司法不公作为突破口,将个案争议升华为对抗民进党霸权的集体抗争,形成了强大的联合反击态势。台检方近日搜查国民党花莲、桃园等四县市党部,基层党工被大规模带走。司法利刃用力过猛,反而促成了在野民意的靠拢,“不同意就是投下对司法的不信任票”的口号开始发酵。“小草”群体在没有国民党的鼓动下开始自发性聚集。绿营内部近期也出现了分化的迹象,传统动员模式渐显乏力,难以再维持以往“罢免战”中的强势姿态。此次事件引发的“死亡名单”恐慌,如果司法迫害持续,可能将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推升“反恶罢”运动。攻守态势面临变化的风险,暴露出民进党当局这种“抄近道”的政治策略实为饮鸩止渴。当民众普遍认为检调系统是“民进党的打手”,司法便丧失权威,无法有效运作。此类事件进一步撕裂台湾社会,使不同阵营陷入“真相罗生门”,社会共识难以达成。罢免沦为“互杀游戏”,政客疲于应付,无人务实为民,最终受苦的是普通百姓。赖清德当局本想借司法精准打击对手,却因手段残忍突破底线,点燃了燎原的民怨,更透支司法公信力与社会信任,最终将由整个台湾社会承担代价。

文稿整理自央视《中国新闻》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