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美军计划举行“部队重返太平洋”和“护身军刀”两场大规模演习。演练内容涵盖了敏捷作战部署、战时后勤支援与多域联合作战的核心能力,矛头直指西太平洋战区,台海成重中之重。五角大楼为什么不断细化西太用兵路线图?大规模兵力与战机密集投入又释放出怎样的战略信号?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美军还强调要进行“跨战区部署”,唐所长,请问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这个“跨战区”?美国是否要整合所有在印太的基地的作战力量来参与到这场演习中?
唐桦:“跨战区部署”的运作模式,核心是要打破传统军种界限和地理空间的限制。美军摒弃了过去依赖大型基地的集中部署模式,转而将几百架战机分散到25个点位,从关岛、冲绳等美军基地,到日本、菲律宾的盟友设施,形成一张动态分布的作战网络。这种“化整为零”的部署,一方面是为了降低被集中打击的风险,另一方面则通过“战区跳跃”式机动提升反应速度。比如战机从阿拉斯加转场日本,经空中加油后再奔赴菲律宾。这练的是“一处挨打,其他地方紧急驰援”的预案,高度依赖那条脆弱的后勤“生命线”。在协同层面,美军尤其注重“多域融合”与“盟友绑定”。太空军的卫星数据引导海军舰艇与空军战机实施联合打击,海军陆战队夺占岛屿后迅速搭建临时机场,特种部队深入前沿建立隐蔽补给点,F-35等隐身战机则利用技术优势穿透防御,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而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参与,不仅是兵力上的补充,更凸显美军试图通过演练通信兼容、战术协同,将盟友深度嵌入其作战体系,打造所谓“集体防御”的假象。说到底,它的战略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试图用这种更分散、更依赖盟友、更消耗后勤的方式,来维持美军在印太地区日益力不从心的军事霸权。
节目主持人:美军为什么要拉拢这么多的盟友伙伴?有的分析认为说,美国在太平洋能够投入的兵力是有限的,唐所长您怎么来看?
唐桦:美军这次拉着19国搞“护身军刀”演习,乍一看盟友云集,阵仗不小。但深入分析,这恰恰暴露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兵力部署”陷入了结构性困境,更像是一种“战略代偿”,既揭了美军自身战力的短,也给地区安全埋了雷。看看这次演习规模,号称有3.5万人,但美军自己的核心作战力量占比很有限。英国只派了艘航母“威尔士亲王号”来撑场面,欧洲国家更是只象征性地派了点兵,这种“拼盘式”的联盟,在高强度对抗中能有多少的实际威慑力呢?说白了,美军在太平洋的常设兵力,已经撑不起它的霸权野心了,只能靠演习“拉人头”,试图制造“集体威慑”的假象。这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正在把台湾地区推向“前沿炮灰”的位置。从3.85亿美元升级F-16战机,到2000万美元的联合演习专项拨款,再到8.5亿美元所谓军事援助,这分明是在给台湾递“烧火棍”。美国的算盘是:一旦有事,它自己受困于全球兵力分散和后勤脆弱,难以快速介入,就想让台湾地区当“第一道防线”,用所谓的“非对称战力”去消耗对手,用台湾同胞的牺牲,来为它自己的调兵遣将争取时间。这是极其危险和不负责任的。还有,这两场演习都在狂练后勤,恰恰暴露了美军的心虚。说到底,美军这套操作是霸权透支后的“拆东墙补西墙”。那些被绑上美国战车的势力,如果还看不清形势,终将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西太平洋的和平稳定,容不得这种危险的战略投机。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