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12号岛内政坛罢免和反罢免的双方将在台中展开正面交锋。有评论认为随着“大罢免”的战线拉长,资源透支,罢免内部已经开始出现疲态。更有学者指出,绿营在“大罢免”决战期恐翻车的四大隐忧。此次的正面交锋会对“大罢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民进党又将面临哪些挑战?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唐所长从您的角度来观察,您觉得在野联盟这一次的反罢免胜算大吗?这一次大型的罢免造势活动和社会动员会给“大罢免”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唐桦:现在“大罢免”的气势已经反转,在野大联盟在这场政治博弈里逐渐占了上风,胜算明显提高。镜新闻最新民调显示,桃园的6名国民党民意代表中,只有1人有被罢免的风险。这和早期双北民调的紧张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直接说明蓝白支持者的投票意愿已经从低迷转向高涨,出现了关键转折。绿营至少要罢掉12席的蓝营民代才能变成立法机构的多数,要是绿营只罢免了5席以下,就算彻底失败。那么即便触发补选,在蓝营占优势的选区也很难撼动现有格局,且补选会让台湾社会继续空转。社会上反制的声音越来越高,更显出绿营的疲态。反罢免阵营成功调动了跨党派和社会力量。民进党创党元老许国泰罕见地为国民党民意代表站台,呼吁民众用选票“拉下烂党”;新竹市代理市长邱臣远带领基层干部发声,直言“罢免对市政发展没好处”;绿营罢免团体在基隆车站辱骂“老荣民”的事件发酵后,被指责“忘恩负义”,这进一步激起了台湾民众对政治恶斗的厌恶。台湾社会在政党对立加剧下,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价值撕裂与情感对立。这些情况不仅暴露了绿营内部的分歧,还削弱了其罢免行动的正当性,让反罢免的民意更加高涨。在野联盟的主动出击,巩固了这一反转趋势。即将在台中举办的大规模反罢免晚会,通过“地方+政党+网络”三层覆盖,构建了立体的动员攻势。台中市长卢秀燕依靠地方资源来联动基层,民众党主席黄国昌以跨党身份吸引中间力量,网红“馆长”陈之汉借助对青年的影响力推动线上传播。线下可能会号召5000人以上来形成声势,还通过跨群体联动把舆论焦点引到“停止内耗、聚焦民生”上。同时,他们巧妙地把议题从绿营擅长的“抗中保台”,转向了罢免所带来的社会成本。比如许国泰抨击绿营“高价疫苗采购”“鸡蛋政策混乱”等治理问题,更容易引起中间选民的共鸣,扩大舆论优势。再看绿营,由于多线作战,资源透支,攻势后继乏力。如果首波罢免没达到预期,后续动员的难度会急剧增加。
节目主持人:我们看到赖清德接连取消“团结十讲”的第五讲和第六讲,是因为他心里没有底了吗,唐所长?
唐桦:赖清德接连取消第五讲、第六讲,这已经清楚地反映出“团结十讲”在岛内遭到绿营内部的反对,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舆论压力。赖清德所谓的“第五讲”,多半会和前面四讲一样充满争议。其论述的核心逻辑和策略,依然是回避负面现实、扭曲事实来为“台独”的政治目标服务,甚至有可能把施政上的“劣迹”包装成所谓的“政绩”。首先,他会回避核心争议,故意转向“对抗性叙事”。面对台积电被送到美国、台美关税谈判没有结果等负面议题,参考他前四讲“每讲必错”“刻意离题”的特点,赖清德大概率不会正面回应。他可能会淡化这些事件的实质影响,转而把焦点引到“外部威胁”“在野党破坏” 等对抗性说法上。比如把台积电的转移说成是“企业自主选择”“应对国际竞争的必要布局”,把关税谈判陷入僵局归咎于“大陆施压”或“国民党与大陆勾结阻挠”,以此来回避对自己施政无能的质疑,延续他“对内斗争、对外挑衅”的一贯作风。其次,他会炒作“台美关系升温”,美化“依附性外事”。为了营造出有政绩的假象,赖清德可能会故意夸大台美非官方互动的细节,把个别官员窜访、非核心领域合作等,包装成“国际支持增强”的证据。这种说法本质上是把台湾放在依附美国的位置上,却还想美化为“提升台湾国际影响力”。此外,他会攻击在野党“破坏团结”,掩盖内部矛盾。面对绿营内部的反对声音,赖清德可能在第五讲中加强“团结”的说辞,把在野党对台积电转移、关税谈判失败的合理批评,污蔑为“破坏台湾外事步调”“配合大陆打压”,试图以“反外部干涉”为名义压制内部的质疑,转移公众对他施政无能的关注。这种策略和他前四讲“对内斗争”的底色是一致的,进一步暴露了“团结十讲”其实是“分裂十讲”的本质。事实上,赖清德的每一讲都因为事实错误、逻辑混乱成了舆论的笑柄。第五讲可能涉及的相关议题,本质上是他“亲美媚外”政策带来的负面后果,绝不是靠话术包装就能掩盖的。如果强行把“劣迹”粉饰成“政绩”,只会引发更多民众的质疑,让他本就低迷的支持率进一步下降,甚至加快绿营内部的分裂。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