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进入登记阶段,多位参选人相继表态,选情却依旧混沌不明。民调显示支持率相距不大,基层既充满了期待,也暗自焦虑。究竟是传统派系的延续,还是新兴势力的崛起呢?而国民党能否借此机会整合队伍,还是重蹈内耗覆辙?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目前多人参选的状况也引发了一些蓝营基层的担忧,大家觉得这么多人参选是不是会引发内斗呢?请问唐所长,您怎么看?
唐桦:首先,我们知道国民党有惨痛的内斗教训,历史的伤疤太深。内斗就意味着分裂与衰退,几乎成了国民党挥之不去的魔咒。当看到背景多元、路线各异的不同派系人物在竞选党主席时,基层党员高度警惕,尤其是在两岸政策、世代交替等敏感议题上,激烈的争论稍有不慎,都有可能滑向分裂的深渊。其次,制度短板比较明显。郑丽文就直言国民党在公平竞争方面比民进党差远了,连最基本的初选规则都没有稳定下来。这种制度缺失,为党内既得利益集团操弄选举打开了方便之门。参选者可能为了争夺有限的选票和资源而互泼脏水、攻击抹黑,使矛盾不断升级,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党的凝聚力,也会让期待公平选举的基层党员寒心。在当前形势下,这种制度缺陷更容易被放大,任何公开的口水仗都可能成为撕裂党内的导火索。另外,现实的诉求太纷杂。不同参选人代表了党内的不同区块,比如资深派、本土力量、青壮世代,他们的政治主张和利益诉求本就存在显著差异。在两岸路线是否要坚持“九二共识”,在世代交替问题上如何平衡资深力量与青年期待等问题上,分歧尤为突出。改革派要求给年轻人机会,一些守成力量则希望维持现有的权力结构。这种内在的冲突如果在选举交锋中失控,候选人为了拉拢选票可能会无限放大分歧,公开对峙。我们希望国民党能真正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智慧,通过建立公平制度、凝聚党内共识来化解内斗风险,实现力量整合。
节目主持人:过去两岸议题是国民党的优势,这次国民党主席改选,新任党主席是否应该增加两岸关系的论述?他应该怎么做呢,唐所长?
唐桦:谈到下一任国民党主席该如何增强两岸关系论述,我认为关键在于展现格局、担当和务实。首先要明确两岸同属一中的立场,坚定维护“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民族大义所在,“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下一任国民党主席必须在这一点上说得清清楚楚,让所有台湾老百姓明白,台湾人就是中国人,我们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只有这样,国民党才能真正和搞“台独”的错误路线划清界限。同时还要勇于戳穿一些谎言,比如“抗中保台”这种口号根本保护不了台湾,反而会把台湾推到危险的境地。萧旭岑批评民进党秘书长徐国勇否认台湾光复,赖清德只谈“终战”,不谈“抗战”的错误史观。未来的党主席应该延续这种批判的态度,要用正确、全面的历史观去教育台湾社会,不能任人歪曲历史、切断血脉的联系。其次,政策需要接地气、有温度。台湾民众最关心的是生计与发展,国民党在这方面有成功经验可循。马英九时期两岸在“九二共识”下开创的和平红利,从经贸合作到民生互助,都是实实在在的福祉。新任主席应该优先推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联防、打击跨境犯罪等民生领域的合作,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让两岸政党、智库、民间团体能定期对话,减少误判空间。重启ECFA后续协商,帮助台企拓展大陆市场;扩大青年交流规模,让台湾学子亲身感受大陆发展,在共同学习中深化文化认同。更重要的是,国民党需要证明自己“能做成事”。当前岛内民意渴望和平厌恶动荡,这正是国民党的机遇。要清晰对比两种路线,民进党的对抗政策导致台海风高浪急,而国民党主张的对话合作才是真正为台湾争取发展空间的明智之选。尤其要让基层民众感受到,两岸关系越改善,农渔产品销路更通畅,企业投资机会更多,青年未来舞台更广。党主席要主动走进基层,用民众听得懂的语言解释政策,例如:“两岸关系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它关乎你家果园的水果能否顺利出口,关乎你孩子毕业后能否多一个就业选择。”最后,要用愿景来凝聚共识。两岸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民族复兴背景下的和平统一。说到底,下一任国民党主席要以果敢的政治担当跳出岛内的政治内耗,以政治勇气坚守民族大义,以务实行动增进民众福祉。两岸关系处理好了,台湾才有真正的安全和发展可言。如果国民党能够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拿出实实在在的政策,展现沟通的诚意和交流的成果,我们相信台湾同胞的眼睛是雪亮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赢得台湾民心。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超;复核:王学勤;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