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桦加沙”重创台湾,其中花莲受灾尤为严重。而民进党当局不仅救灾不力,被批吃人血馒头,甚至还被爆出企图攻击救灾中的花莲县政府,让县政府背锅。面对岛内灾情蔓延,民进党政客为什么表面惺惺作态,背地却暗中算计?又引爆了怎样的舆论批判?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不难看出,堰塞湖已经存在很久了。请问唐所长,您觉得这是天灾,还是人祸?
唐桦: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天灾”,而是“天灾诱发、人祸主导”的悲剧。真正把潜在风险推向灾难性后果的,正是民进党当局从头到尾的漠视、失职与深入骨髓的党争算计。首先,此次引发灾情的堰塞湖不是突然出现的。7月台风过后它就已经形成了安全隐患,民进党当局通过航拍早就掌握了风险。从7月到9月灾情爆发,整整两个月的窗口期。开挖溢洪道可能分流洪水,加固堤防能阻挡险情,国民党籍民意代表在8月13日就已经在立法机构明确提案,把这些具体方案摆到了台面上。可农业机构负责人陈骏季一句“没有立即溃堤的危险”,就把这种救命的建议打了回去;后来有人再呼吁挖溢洪道,台湾当局只搞了“河道清淤”这种无关痛痒的动作。那为什么会这样?那段时间民进党当局“一心只有‘大罢免’,对政策、民生、减灾丝毫没有兴趣”。民进党当局嘴上说着“成立应变小组、加强监测”,可真要投入资源搞实质性处置,就拿“地处偏远、设备难进”当借口。讽刺的是,安装水位监测仪器能靠直升机运,到了需要重型设备救灾时,就突然“难进”了。显然不是“不能进”,是“不愿投”。这“消失的几十天”,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态度问题,是民进党把政治私利看得比民众生命还重。所谓的“全力救灾”,更是惺惺作态。在台风来临前,台当局虽说通知了撤离,可实际防御形同虚设。下游300米堤防早有破损却没人修;桥梁塌了还挡住洪水去路,最后溢流流量比预估多4倍。这说明他们连最基本的堤防排查、河道疏通都没做,“防御”只停在“发通知”。灾情一发生,民进党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过错,而是开启“甩锅模式”,私下策划“带风向”攻击花莲县政府。台当局“林保署”事后说“会重新评估影响”,完全是马后炮。灾民在泥水里怒喊“根本是人祸”,道尽了对民进党当局“只开会、不办事”的失望
节目主持人:我们也看到台湾的舆论和媒体的相关报道都说民进党的这一系列操作就是在吃人血馒头。请问唐所长,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民意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唐桦:民进党这一系列借灾情“吃人血馒头”的做法,在台湾社会激起的不是零星的不满,而是一场席卷全岛的愤怒浪潮。最先喊出这声愤怒的,是花莲灾区最无辜的民众。洪水退去后,就在他们最痛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民进党政客却忙着“打口水仗”。绿营民意代表吴思瑶凭空造谣花莲县长徐榛蔚“人在海外”,可事实是徐榛蔚早在灾情爆发前就赶回灾区坐镇指挥。更离谱的是,行政机构负责人卓荣泰竟在救援指挥所内,粗暴终止傅崐萁的质询、转身离场。这种“官僚吵架,灾民流泪”的荒诞场景,把民进党“重政治、轻民生”的底色暴露无余。这种愤怒很快蔓延到整个台湾社会,形成对民进党“政治优先于救灾”的集体声讨更让台湾社会无法容忍的是,这是民进党长期执政的“惯性病”。“大罢免”失败,不检讨自己脱离民生,只想着“怎么提升战力打垮在野党”。赖清德任内面对台南风灾,甚至说出“让灾民自己爬上去屋顶盖帆布”的冷血话。如今花莲灾情,他们不过是故技重施。灾前对堰塞湖风险视而不见,把资源都投进党争;灾后第一时间不是救灾,而是忙着甩锅、造谣。连他们的传统支持者台南深绿选民都在社交媒体坦言“以前觉得民进党能做事,现在看他们只会拿灾难当武器,真后悔投票了”。这意味着,民怨现在已经渗进了民进党最核心的基本盘,这已经不是短期舆情波动,而是长期漠视民生积累的总爆发。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超;复核:王学勤;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