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选举进入倒计时,六位候选人各类民调结果差异较大,网络投票、党内对比模拟都显示选情十分激烈,主要候选人也在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本次国民党改选与以往有何不同呢?而各位竞争者又会端出哪些政策吸引更多的支持者?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之前我们所提到的民调存在的巨大差异,岛内媒体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唐桦:这次国民党主席选举的民调呈现出的是一种“双轨并行”的态势,也就是说,郝龙斌在专业民调里比较领先,而郑丽文则在网络上的声量特别大。台湾媒体的观察比较有意思,这种反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国民党未来走向的路线之争与世代偏好在数据上的投射。让我们看到,国民党内部在不同年龄层和不同群体中的支持基础,确实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化。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郝龙斌背后,像“战斗蓝”、黄复兴党部这些组织系统的动员能力,在真正的投票中可能会起到关键作用。甚至现在在所谓的“军系”内部,支持也已经在分化,高级将领因为郝伯村的原因更倾向郝龙斌,而基层士官和家属则可能更欣赏郑丽文的战斗风格。这说明国民党内部的基层动员也是相当复杂的。所以总体来看,岛内媒体普遍把这次民调差异,解读为国民党内部还没有整合好、选情高度分裂的一个明确信号。
节目主持人:除了改革,两岸政策也是此次论述的关注焦点之一。虽然各位参选人都在强调两岸和平和对话,但是唐所长,您认为谁的观点和政策更胜一筹呢?
唐桦:评判两岸政策谁“更胜一筹”,关键并不在于谁的口号更响亮、更激烈,而是要看能不能牢牢锚定“九二共识”这个两岸对话的基础,能不能兼顾党内的团结与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以及提出的路线是不是具备可操作性。
我们按照这个标准来看,首先,张亚中的论述在理论上很清晰,也敢于直面“九二共识”的核心。但他提出的比如恢复“国统纲领”这样的主张,和当前岛内的主流民意确实存在比较大的落差,这就让他政策的现实可行性受到明显制约。郝龙斌的主轴是“稳定与团结”。但他的两岸论述整体上比较模糊,没有清楚地告诉大家,如果把民进党“下架”了之后,他究竟要建立一个怎样的两岸互动框架。这种“重稳定、轻规划”的思路,虽然能暂时安抚党内一部分希望稳定的党员,但很难回应基层民众对于两岸经贸合作、改善民生的具体期待,也很难为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那么罗智强把重点放在了“交棒年轻世代”上,但在两岸政策这个关键议题上,他的论述几乎是空白的,对“九二共识”、青年交流这些核心问题,都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方案。这种“空心化”的论述,很难形成有效的政策竞争力。相比之下,郑丽文的两岸政策论述,就显得比较立体和务实,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当然,郑丽文也依然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就是如何把这一套比较完善的论述,真正转化为国民党党内的共识,同时弥补她在党务经验和派系整合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短板。
节目主持人:唐所长,您认为要像最终胜选,决定性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唐桦:这次选举本质上就是国民党对未来要走哪条路的一次关键选择。那么最后谁能胜出,主要看四个关键因素怎么相互作用。第一个是看谁有能力和魄力去推动党内的系统性的改革。打造出一个能团结老、中、青三代,能把地方势力和基层党员有效调动起来的组织体系。谁的改革方案能让普通党员感觉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能让国民党的形象重新变得有活力,谁就能掌握主动权。第二个是看有没有凝聚整个泛蓝阵营,并且带领大家打赢选战的政治能量。第三点体现在处理两岸关系时,能不能展现出高度的智慧和务实的路径。在民进党不断操弄“抗中保台”的背景下,国民党的党主席既要坚守“九二共识”这个底线,又要避免被对手贴上“亲中卖台”的标签。那些能将两岸论述与民生议题巧妙结合,通过经贸交流、青年互动等务实路径,让台湾民众确实能得到好处的方案,才更有可能获得党内外的认同。第四个因素就是面对政治斗争时,能不能展现出足够的“战斗属性”。然而,无论谁当选,都必须直面国民党年轻选民持续流失、意识形态论述空洞化、以及根深蒂固的派系内耗等结构性问题。这场选举的结果,不仅会决定国民党未来几年的命运,也必将对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超;复核:王学勤;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