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赖清德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再度宣扬“两岸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并且借诺贝尔和平奖的话题讨好特朗普,声称愿意与美国一起努力“让美国再次伟大”。一系列言论引发岛内各界批评,争议不断。种种言行暴露出赖清德哪些算计?民进党政客一再媚美究竟能换来什么?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为什么赖清德要给特朗普“戴高帽”?我们看到有岛内的分析认为说,是因为他救灾无能、施政不力,在岛内引起了很大的民意反弹,向美国方面求救,企图改变他在岛内的弱势施政现状。请问唐所长您怎么看?
唐桦:这个观点说的很有道理。赖清德近期密集对美示好,本质就是用“外部话题”掩盖“内部危机”,拿“美国牌”当施政失败的“遮羞布”,那么最终只会加剧民意的反噬。从公开报道中,我们能清晰看到赖清德在台湾民生治理中的全面失能。灾情应对上,他毫无同理心。在花莲、屏东的勘灾现场,灾民含泪诉说“地板都拆掉了”,他竟回应“这样反而好看啊”;听到灾民抱怨“连续多日没睡觉、物资站无人帮忙”,他却选择快步离开;谈到灾情时还发出笑声,更试图用“志工人数多”来炫耀,被质疑“用民众的爱心来掩盖无能”。这种对灾民疾苦的冷漠让他彻底失去了台湾民众的信任,施政支持度一路下滑。他的经济政策更是空洞到“经不起推敲”。赖清德近期高调宣称“台湾经济增长率亚洲四小龙第一”,可从始至终拿不出任何数据佐证;赖清德强行推动“非红供应链”,结果让台湾企业既失去了大陆这个最大的市场,又在对美合作中处处被动,陷入“两面落空”的困境。这些是他急于向美国求助的直接诱因。
我们更要看清的是,施政困局只是“表面原因”,“台独”本质才是“根本动因”。讨好美国从来不是赖清德的“临时选择”,而是他“倚美谋独”路线的必然结果。他的“媚美”政策根本换不来所谓的“保护”,只会不断掏空台湾产业根基,把台湾民众推向“兵凶战危”的境地。说到底,赖清德此时讨好美国,既是施政无能下的“危机转嫁”,更是“台独”本质驱动的“饮鸩止渴”。他的所作所为,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破坏的是台海和平稳定,既得不到岛内民众的认同,也必然会被历史所抛弃,这是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逆转的必然结果。
节目主持人:从现在美台之间的勾连来看,美国希望台湾方面能提高防务预算,向美国购买更多的武器装备收取这笔所谓的“保护费”,而台湾方面也想借此来讨好美国。请问唐所长,这对接下来的台海局势会带来风险吗?
唐桦:美台近期一系列升级勾连的本质是“以台制华”与“倚美谋独”的双向捆绑,会给台海带来多重风险。首先,军事对峙升级,台海“擦枪走火”风险陡增。美台在防务领域的勾连,早已超越简单的“军售合作”,演变为带有“临战准备”意味的战略配合。美国一方面通过政客喊话施压,要求台湾将防务预算提升到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另一方面持续深化对台军事渗透,把台湾打造成“遏制大陆的军事前沿”。而赖清德当局不仅全盘接受美国的施压,还主动承诺逐步提升防务预算,这必然迫使大陆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反制。而只要双方军事活动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一旦出现操作失误或信号误读,很可能引发“擦枪走火”。
其次,台湾民生根基被掏空,沦为美国“提款机”。赖清德当局配合美国提升防务预算,实际上就是把台湾民众的血汗钱变成“给美国的保护费”,让台湾陷入“穷兵黩武”的恶性循环。两岸本来可以通过合作实现经济共赢、民生改善,却因为赖清德当局的“台独”图谋和美国的挑唆,陷入“彼此猜忌、相互对抗”的局面。说到底,美台升级勾连的所有动作,本质都是在“以台湾的利益为赌注、以台海的和平为代价”,是在错误的道路上玩火。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超;复核:王学勤;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