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
【央视 海峡两岸】唐桦:郑丽文当选党主席 国民党未来重在团结
时间:2025-10-20 浏览次数:

中国国民党18号举行了党主席选举投票,候选人郑丽文以余五成的得票率当选为新任党主席。郑丽文在胜选后明确表示,会积极为区域和平而努力,“绝不让台湾成为麻烦制造者”,也“绝不让台湾沦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郑丽文的当选是否意味着国民党正在完成世代交替?她会带领国民党重返执政吗?她又将如何推动两岸交流?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我们看到岛内的舆论和媒体分析认为说,此次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也意味着国民党是迈出了世代交替的关键一步。唐所长,您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

唐桦:我觉得说是国民党完成了“世代交替”的标志性一步显然为时尚早,这一次更像是党内中青代崛起的“初步信号”,距离真正的世代交替还有一段路要走。首先,郑丽文的胜选确实释放了“打破老人政治”的积极信号。最直观的就是年龄与形象的突破。73岁的郝龙斌是典型的“资深政治世家”代表;而55岁的郑丽文这种有跨党派背景的“非典型蓝营人”,靠着犀利的表达和改革姿态,赢得了大量年轻党员和军系基层的支持。这种对比打破了外界对国民党“由老派人物主导”的刻板印象,精准回应了岛内对国民党“焕新”的期待。更关键的是,郑丽文全程主打“展现国民党新气象”的改革路线,而郝龙斌则依赖县市长和地方派系支持,走的是“维稳”老路。最终,国民党党员用选票选择了改革,尤其是那些对传统官僚体系不满的年轻党员,甚至主动“弃保”集中支持郑丽文,这背后是基层对派系垄断的厌倦,也让这场胜选被赋予了“中青代突破”的象征意义。

但是真正的世代交替需要以权力结构更新、人才梯队成型、党内共识建立为三大支柱。郑丽文的当选是点亮了“世代交替”希望的火苗,但这火苗能否烧成推动变革的燎原之火,还需要时间检验。

节目主持人:郑丽文在胜选感言中明确提到了台湾“不能成为麻烦制造者,不能沦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那么岛内各界都认为这也是她当选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代表了台湾的主流民意。唐所长,您觉得两岸和平交流发展是不是台湾大多数民众期盼的?

唐桦:判断郑丽文当选是否代表台湾社会主流民意对于两岸和平交流的期待,一是要看她的核心主张是否精准回应了台湾民众的真实诉求,二是胜选结果是否折射出超越党派的社会共识。首先,郑丽文“不做麻烦制造者、不沦为地缘政治牺牲品”的表态,精准戳中了台湾民众最根本的生存焦虑。郑丽文提出的“化解对立、远离战火”主张,本质上是给民众递上了一颗“定心丸”,台湾民众对于“要平安”“要生计”的底层需求,正是两岸和平交流最坚实的民意基础。当民进党持续地将台湾绑入对抗的轨道,导致民生困境加剧的时候,这份聚焦“避战保生”的主张直接呼应了台湾民众对稳定发展的迫切渴望。

其次,这次最终的胜选并不是国民党单一党派的“内部胜利”,更是台湾社会对民进党“仇恨政治”的一次集体纠错。郑丽文选前的网络民调遥遥领先,覆盖的就不仅仅是国民党的支持者,更吸引了大量的中间选民及对民进党失望的绿营选民。其中青年选民占比显著。这些不同群体的态度叠加,恰恰说明“要和平、不要战争,要交流、不要对立”不是某一党派的口号,而是真正跨阶层的“主流民意”。郑丽文的当选并非单纯的政党选举的胜利,而是台湾社会对和平发展的渴望,在特定政治节点的一次集中爆发。这份民意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被民进党“对立路线”压抑许久后,终于通过选票释放出的声音。从这个角度看,郑丽文当选,正是台湾社会主流民意期待两岸和平交流的有力投射。

节目主持人:无论是这次党主席选前或是选后,无论是国民党的前任主席还是现任主席,都在呼吁和提醒郑丽文,要关注到“团结”这一议题。那么接下来郑丽文会如何促进国民党的团结呢?

唐桦:国民党内部反复强调团结,绝非空泛的政治口号。对于如今的国民党而言,团结早已是关乎存续的“保命底线”。国民党长期存在派系纷杂、路线摇摆的疾病。比如过去的马英九和王金平的路线之争历历在目。那么如今党内有人倾向靠拢民进党,也有人坚持“九二共识”。加上郑丽文是“由绿转蓝”,与传统派系交际不深,如果没有团结作为支撑,她推的世代交替、两岸交流等改革举措,很容易被老派系以“不合地方利益”为由来阻挠;那么如果党内还纠结“对大陆硬还是软”,只会给民进党递话柄,让选民觉得“国民党连自身路线都无法达成共识”。我们都知道,国民党现在的目标很明确,2026年冲击南台湾绿营铁票仓,2028年力争重返执政。但是民进党掌握行政、舆论资源,还靠“仇恨政治”巩固基本盘,如果国民党派系各自为政,地方县市长不配合交流计划,年轻党员不帮传统候选人助选,最终只会被民进党“逐个击破”。尤其南台湾本是国民党软肋,不团结的话不仅是2026年可能“颗粒无收”,甚至会丢失现有执政县市。可以说团结是国民党争夺选举、对抗民进党的唯一筹码。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超;复核:王学勤;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