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军“退伍潮”持续扩大。近四年已经有上万人提前离役,战力空虚,引发岛内忧虑。那么福建舰入列对于台军的战力又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另外一方面,赖清德在民进党内地位松动,各大派系内斗升级,绿营内部暗潮汹涌,出现了“倒赖”的风暴。接下来,民进党会陷入怎样的乱局?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近四年的时间里,有一万多台湾士兵选择赔钱也不要继续服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唐所长?
唐桦:2022年佩洛西窜台、2024年赖清德上台后解放军军演常态化,两次危机节点恰好对应台军提前退伍人数的高峰。年轻人心里很清楚,一旦台海爆发冲突,冲在最前线的必然是基层士兵,而民进党政客却能置身事外。加之台军近年频发致命事故,台湾家庭早就形成“劝阻子女别去送死”的共识。对他们而言,“赔钱离营”是用金钱换生存的无奈选择,总好过当“炮灰”。更讽刺的是,台军训练早已脱离实战需求,拔草叠被子、应付检查成日常,射击战术训练大多只是走过场,这种“虚耗人生”的训练,比赔钱更让年轻人难以接受。最根本的觉醒,台湾年轻人是看穿了“台独”谎言的本质。民进党长期将台军当“台独”分裂的工具,一面渲染“大陆威胁”制造恐慌,一面勾连美国买天价武器,所谓“抗中保台”不过是政客私利的幌子。台湾年轻人不愿为分裂势力牺牲青春,提前退役既是集体抗议,更是及时止损。毕竟赔钱事小,沦为政客博弈牺牲品事大。
节目主持人:台军目前是既缺人,又缺人才,而且还在加大武器装备的购入,但这也并不匹配。所以唐所长您是怎么来看台军这种错误的部署的?
唐桦:台军当前面临的“人力与人才双重空洞化”,民进党当局长期奉行的“重装备、轻人力”的错误部署是直接根源。这种把“买武器”当成防务建设的核心,却把“养人、留人”抛在脑后的畸形发展模式,最终让台军陷入“装备越堆越多,人才越留不住”的死循环。本质上是“台独”路线下防务建设“舍本逐末”的必然结果。问题的起点在于“重装备”带来的资源错配。为了推进“以武谋独”,民进党把军事预算的大头都砸在了外购武器上,这些年防务预算不断加码,大量经费都花在从美国采购武器装备上,真正用于改善基层士兵处境的部分却少得可怜。基层士兵工资长期追不上台湾的生活成本,驻守外岛的“艰苦补贴”说减就减,军校更因为缺人缺钱,优质师资留不住,连基础的模拟训练设备都凑不齐。民进党总以为“堆装备就能壮胆”,却忘了一个常识:再先进的武器,也得靠人去操作和去维护。当预算全流向冰冷的装备,“人”的基本需求被彻底忽视,自然没人愿意来军营,来了也留不住。归根结底,民进党“重装备轻人力”的背后,是把军事建设当成了“台独”的政治工具,而不是真正守护台湾民众安全的防务工作。
节目主持人:赖清德还想换掉台湾肥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人选,也招致了民进党党内的强烈反弹。那这是不是预示着在民进党内部已经卷起了“倒赖”的风暴?
唐桦:这两个事件掀起的“倒赖风暴”不仅揭示了赖清德权力结构的脆弱性,也代表了民进党内部权力格局的重塑进入了“深水区”。作为民进党仅剩的核心阵地,高雄市长初选被视作观察民进党党内权力消长的关键窗口。“正国会”掌门人林佳龙力挺同派系因“涉诈领助理费”被起诉的林岱桦参选,被视为“倒赖”阵营的公开宣战。为确保其出线,林佳龙不仅动员派系核心力量站台造势,更联合“涌言会”等非主流派系形成呼应,甚至打破党内“党员涉诉即停权”的潜规则。这一系列动作是为了争夺提名权,实际上也是以初选为切口,撬动赖清德长期主导的权力根基。台肥人事争议则是“倒赖风暴”从选举领域延伸到行政体系的关键信号,暴露了赖清德对派系失控的现实。此前,赖清德想要换掉“赖系”人马,提名“小英女孩”吴音宁出任台肥董事长,本意是用“政治酬庸”来拉拢“英系”巩固权力,却意外触发反弹。吴音宁因“看不懂财报”“涉嫌选举绑桩”等旧怨本来就充满争议,此次任命更被批为“政治分赃”。深层矛盾在于“英系”借人事布局公开渗透赖清德的核心行政领域,实质是对赖清德“权力一把抓”模式的反向夺权。这场人事风波最终以赖清德的妥协告终,“妥协”的背后是“倒赖”阵营的阶段性胜利。当前民进党内的派系联盟已初步成型,“正国会”“英系”“苏系”虽然诉求各异,却以“打破赖清德垄断”为共同目标,跨派系协同对抗从暗流转为明潮。赖清德的权威体系正遭遇多重冲击。随着“倒赖风暴”持续发酵,民进党内部消耗将进一步加剧。初选阶段的派系恶斗、行政体系的人事拉锯,乃至基层民意的反弹,都将投射到2026年县市长选举中。进而影响其在台湾地区的整体政治竞争力。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超;复核:王学勤;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