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
【央视 海峡两岸】唐桦:绿营借郑丽文秋祭炒作 转移治理困境
时间:2025-11-18 浏览次数:

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日前参加秋祭仪式,向白色恐怖遇难者敬献花圈,然而绿营及侧翼借此展开围剿,对郑丽文进行污蔑与攻击,由此引发的争议持续发酵。民进党政客使出了哪些手段?为什么蓝营竟然有人帮腔?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我们知道这个秋祭已经过去几天时间了,但是绿营依然抓住不放,对郑丽文进行“猛打”。那么郑丽文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在蓝营内部,郑丽文获得了什么样的支援?

唐桦:秋祭过去好几天了争议还在发酵,本质是岛内政坛“历史解释权争夺”“两岸关系立场对立”与“政治利益算计”的多重交织。这也让郑丽文陷入“外部绿营全面围剿、内部分歧与支撑并存”的复杂局面,既折射出国民党转型的艰难,更凸显台湾政坛在两岸路线上的深层矛盾。面对绿营围剿,国民党内部呈现鲜明的分化态势:蔡正元、丁瑀等公开反对郑丽文的主张,侯友宜等部分资深人士表态模糊,看似中立实则刻意切割,反映出党内对两岸路线调整的矛盾心态。与此同时,蓝营内部也形成了“核心发声、统派策应、基层托底”的支援体系,成为郑丽文的重要后盾。在舆论层面,吴宗宪、陈玉珍、徐巧芯等蓝营民意代表主动担当“舆论先锋”,清晰区分“追求两岸和平”与被刻意抹黑的“亲中”概念差异,有力驳斥了绿营的“抹红”攻击;同时反复强调“避免战争”是核心诉求,既守住了舆论底线,也争取了中间选民对和平路线的认同。在权威支撑层面,连战、马英九、洪秀柱等党内大佬,李乾龙等四位副主席及军系力量,新党李胜峰等统派人士形成合力背书。他们纷纷肯定郑丽文“摒弃僵化思维、推动两岸和解”的价值,比如游智彬等人更从两岸大局出发,将其行动定位为“思想突破”与“历史和解”的信号,通过类比过往两岸破冰案例,强化其“打破反共教条、推动政党转型”的象征意义,为蓝营的路线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基层,南部蓝营基层干部将“两岸和平”具象化为农产品销售、跨境旅游等民生利益,让和平路线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民众可感知的实际好处;青年党员则通过社交平台发声,反对僵化思维,呼应年轻群体对和平发展的诉求,为这一路线夯实了民意基础。说到底,这场争议的核心是历史叙事权的争夺与两岸路线的博弈。而郑丽文及支持派的努力,正是在重建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尽管过程阻力重重,但这种坚守历史真相、推动两岸和平的尝试,正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

节目主持人:看来操弄政治恶斗永远都是民进党的底色之一,那么岛内舆论认为民进党企图达到的目的就是再次操弄其“反中抗中”,并且企图借机转移民进党执政不力的矛盾和焦点。唐所长,请问您怎么来看?

唐桦:民进党当局近期攻击郑丽文参与纪念活动,的确是想通过制造矛盾转移内部治理危机,并试图重启“反中抗中”的民粹动员模式。民进党正面临多重执政危机的集中爆发。经济政策失误导致台积电等关键企业外迁,产业链安全风险加剧;能源转型失序引发电价暴涨,普通民众生活成本骤增;自然灾害应对迟缓暴露了行政效能低下,党内派系恶斗更引发了社会信任崩解,甚至出现“选谁都比赖清德好”的民间呼声,充分反映其执政正当性严重流失。在这样的背景下,炒作“抗中保台”议题几乎成了民进党转移公众视线的“标准动作”。长期以来,民进党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名推动所谓的“转型正义”,但此次面对郑丽文参与白色恐怖纪念活动时,却展现出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当绿营政客借纪念活动收割政治资本时,历史在他们口中是“追求正义”的工具;当国民党人士以理性态度呼吁“对话替代对抗”时,同一事件却被污名化为“统战阴谋”。这种虚伪性,不仅撕开了“转型正义”的伪装,更凸显其将历史记忆作为权力斗争筹码的投机本质。所谓“还原真相”,不过是选择性记忆的政治表演;所谓“追求正义”,不过是打击异己的话术工具。民进党此次攻击郑丽文的操作,本质上是其陷入执政困境时的应激反应。通过煽动两岸对立转移内部矛盾、重启“反中”剧本凝聚基本盘、利用历史污名化巩固权力基础,这一系列动作或许能短暂提振绿营士气,却终究掩盖不了施政无能的结构性危机。台湾同胞对民生改善的迫切需求,终将成为打破民进党政治操弄的最强大力量。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超;复核:王学勤;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