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就两大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第一个是大陆公安机关日前对“台独”顽固分子沈伯洋涉嫌分裂国家犯罪立案侦查,而赖清德不仅没有明确表示所谓“声援沈伯洋”,反而要拉韩国瑜下水,妄图转移矛盾焦点;第二个是台军近期又被曝出多起安全事故,遭岛内痛批“烂泥扶不上墙”。那么大陆的惩“独”措施都给岛内的分裂势力带来了哪些震慑?台军问题不断,又是否让民进党以武谋“独”的美梦变成了一场空?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唐所长您如何看待韩国瑜的这一波反击?韩国瑜明确点名让赖清德放弃“台独”党纲,您觉得赖清德接得住吗?
唐桦:岛内舆论说赖清德是“用阴毒方式把责任推到韩国瑜头上”,试图将“沈伯洋案”转化为蓝绿内斗,其核心目的是煽动“恐中”氛围,转移民众对自身施政无能的关注,而非真正在意两岸和平或沈伯洋的处境,这从根源上决定了他不可能接受韩国瑜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的建设性建议。韩国瑜提议的两岸和平交流,需要以承认“九二共识”、放弃“抗中反中”为前提,这与赖清德的执政逻辑完全相悖,和平交流意味着恢复两岸经贸、民生、文化往来,台湾民众会切实受益,这将戳破民进党当局“抗中反中”的谎言,直接削弱他“渲染大陆威胁、煽动仇中情绪”的政治操弄空间。而赖清德的“台独”路径高度依赖“倚外谋独”,两岸和平交流会强化“两岸一家亲”的共识,削弱外部势力干涉台海事务的借口,与他“倚外谋独”的策略完全冲突。从其上台后持续阻挠两岸直航、禁大陆团赴台、打压两岸学术交流的行径可见,“隔绝两岸”是他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结果。此外,赖清德长期以“操弄意识形态”作为掩盖施政无能的“遮羞布”,如果接受建议,“台独”这一政治工具将失效,民众注意力会彻底聚焦于岛内 “缺水缺电缺人才”、贫富差距扩大等施政失败。民进党长期靠“台独”意识形态“绑架”民众,将“反对台独”污名化为“卖台”,放弃这一工具会引发内部分裂。赖清德未来只会继续回避核心问题,要么抹黑韩国瑜的建议为“卖台主张”,要么继续将责任推给在野党,甚至加码“倚外谋独”“以武谋独”。
节目主持人:其实在台军内部也不仅仅是事故频发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说志愿役人数下降、中坚力量的飞行员不愿意续任,还有一些人宁愿赔钱都不愿意继续服役。我们应该如何综合看待这些情况,唐所长?
唐桦:台军志愿役人数持续下滑、中坚飞行员宁可赔钱提前退伍的招募危机,核心是民进党“以武谋独”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叠加待遇缺乏竞争力、心理压力过载、内部乱象频发三大直接问题,最终陷入“新兵征不满、老兵留不住”的恶性循环。心理压力的全面过载,是压垮台军官兵的核心稻草。民进党“以武拒统”的路线让台海局势持续紧张,解放军常态化演训迫使台军官兵频繁执行应对任务,原本的战术训练时间被大量挤占。更严苛的是,台军常处于高强度战备状态,官兵需承担超负荷的训练与执勤任务,长期缺乏充足休息,处于疲劳运转状态,安全风险显著增加。此外,台军安全事故频发,战机坠毁、弹药库爆炸等事件屡有发生,让官兵对自身安全缺乏信心,再加上“不愿替‘台独’送死”的普遍认知,让从军变成“高风险、无意义”的选择。而台军内部的管理乱象则彻底瓦解了官兵的归属感。台军近年屡曝霸凌、违规等丑闻,新兵受辱、官兵关系紧张成为常态。这种“缺乏尊严”的环境,让不少志愿役人员对部队失去信任,即便台军推出加薪、缩短晋升年限等留任措施,也难以抵消内部乱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更讽刺的是,台军训练长期流于形式,敷衍应付的作风让官兵既无法获得真实战力提升,又要承受无意义的折腾,最终形成“不愿留、不想来”的困境。归根结底,台军招募危机的根源是民进党“谋独”政策不得人心。“以武拒统”的路线不仅让台军沦为“台独”炮灰,更让台湾青年看清了战争风险,用“逃避兵役、提前退役”的方式表达不满。当一支军队的存在不是为了守护民众福祉,而是为了少数人的分裂图谋,其人心涣散、招募无门的结局早已注定。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超;复核:王学勤;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