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美方公布报告显示解放军2027年就将做好攻台准备,并要求台湾应投资给美国在第三方的军事项目以便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遏阻能力。为什么美方会多次提出所谓“攻台时间表”,还要拉民进党当局当冤大头?赖清德是否会上当?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美国制定了三个解放军“攻台时间点”,为什么要制定这样所谓的攻台时间表?其依据是什么,唐所长?
唐桦:核心逻辑有三:一是紧盯中国官方公布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二是将中国正当的军事能力提升简单等同于“攻台准备”,完全无视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当性;三是过度放大特殊年份的政治象征意义。从战略层面看,美方目的性十分明确,就是向台湾分裂势力传递错误信号,以此巩固所谓承诺;为日本、韩国等盟友提供“威胁时间表”,助推印太军事同盟整合;同时为自身增加国防预算制造“紧迫性”依据。薛瑞福的相关表态具有官方代表性,他刻意区分“攻台准备”与“攻台日期”,称2027年是解放军完成相关军事准备而非必然发动攻击的时间点,这一说法既打破了对该时间点的单一化解读,也折射出美方内部的认知分歧。同时,他将台湾比作“现代亚洲的富尔达缺口”,凸显台湾在美印太战略中的棋子地位,并鼓噪通过强化美台军事合作提升台湾“吓阻能力”。这一表态本质上是在“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之间寻求平衡,既想稳住台当局预期,又试图避免过度刺激中国引发直接对抗,最终目的都是为美台军事勾连寻找借口,增强对华威慑。
事实上,这些时间点早已成为美国对华战略工具箱的核心,不仅为其对台军售、军事训练、增加国防预算、强化印太军事部署等方面提供了所谓“时间紧迫性”支撑,更在为可能的对华冲突进行舆论铺垫和军事准备。这三个时间点被美方赋予了明确的“战略含义”。 2027年被解读为解放军军事能力的成熟期,美方声称届时中国将完成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第三艘航母形成战斗力,区域拒止能力达到成熟水平,因此美方将其认定为“具备攻台能力时间点”,还无端将其与建军100周年挂钩,炒作所谓“献礼窗口”;2035年则被定义为解放军全面优势确立期,美方臆断对应中国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节点,解放军将具备全面封锁台湾,可能完成通往台湾的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49年则被解读为解放军战略目标实现期,美方将其与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相绑定,声称届时解放军将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并具备全球投射能力,因此将其定为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最终时间窗口”。
节目主持人:美国方面希望台湾能够出钱去资助美国在第三方的项目,并且还打着“为台湾好”的旗号,听起来真是匪夷所思。唐所长,您怎么来看这样的建议?
唐桦:美方首要目的就是转嫁自身在亚太的军事部署成本,绑架台湾当局为其全球战略买单。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进军事设施升级、深化防务合作等项目,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让台湾出资既能大幅减轻美方财政压力,又能将台湾的经济资源强行纳入美国印太战略体系。这种出资行为形成的所谓“利益捆绑”,实则是让台湾当局在军事上对美国形成更深依赖,最终被牢牢绑在美国对华遏制的战车上,沦为其地缘政治博弈的“提款机”与“棋子”。其次,这更是美方刻意制造“安全假象”,误导台当局和岛内民众的卑劣伎俩。美方蓄意将第三方项目与台湾的安全强行挂钩,编造“资助换庇护”的虚假承诺,让台方误以为投入资金就能换得美方在周边的军事支援。比如美方刻意暗示,菲律宾巴拉望岛、日本西南岛链的设施完善后可快速驰援台湾,以此不断强化台当局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同时迷惑岛内民众,掩盖其借台湾遏制中国发展的真实图谋。此外,这也是美方为美台军事勾连寻找借口的危险行径。美方以“非武器支援和服务”为幌子,从报告提及的第三方具体地点来看,其中菲律宾的吕宋岛、巴拉望岛地处南海与台海的衔接要冲,美军正全力升级此处军事设施,重点涵盖巴拉望岛牡蛎湾、奎松市等区域,吕宋岛更是紧邻台海与南海交汇处。台湾出资完善的舰艇维修、无人艇保障等项目,实则是在帮美军强化对仁爱礁等区域的管控,形成对台海的南向威慑,更能补齐美军在南海与台海之间的军事补给链条,为其战时快速介入台海铺路。而日本西南岛链从九州延伸至台湾东北部,冲绳、宫古岛等都是核心枢纽,更是美国所谓“第一岛链”封锁西太平洋的关键环节,也是台海局势生变时美军介入的前沿跳板。美军计划在此部署导弹部队和临时军事基地,台湾的出资无疑会加速这些军事部署落地,最终在台海周边形成近距离威慑,构筑起美方图谋围堵中国的军事屏障。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超;复核:王学勤;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