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近日岛内公布的最新民调针对赖清德和台湾行政部门的施政表现进行评估,民调显示超过五成的民众不赞同赖清德的表现。调查认为过去五个月民怨沸腾,赖清德深陷执政困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岛内民怨飙升?赖清德能否走出民意的泥潭?就这样的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赖清德上台之后民调持续走低,现在不论是中间选民还是蓝白阵营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所以目前的困境对他来说是很难摆脱的,唐所长您怎么看?
唐桦:为了巩固绿营的同温层,赖清德推出的诸多政策刻意迎合“台独”激进势力,完全忽视多数民众“求稳定、谋发展”的真实期待,导致政策与民生需求严重脱节,执政根基不断被侵蚀。他将“抗中保台”奉为执政主轴,直接造成两岸官方交流停摆、民间互动严重受限。这种冒险行径不仅让依赖两岸产业链的相关行业遭受重创,更让岛内民众普遍担忧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中间选民对其“执政安全性”彻底丧失信心。越来越多台湾民众早已看清,“台独”本质上是一种以台湾民众切身利益为赌注的政治投机行径。蓝营选民明确反对其分裂行径,中间选民深切担忧冲突风险,即便绿营内部也有理性声音质疑这种牺牲民生的激进路线,跨阵营的反对共识使得其政治基础极度狭窄,支持率始终难以突破瓶颈,不满意度却持续攀升。政治生态的严重失衡,进一步加速了其执政根基的瓦解。赖清德虽出自绿营,却非民进党党内主流派系的核心,上台后为巩固个人权力刻意打压党内其他派系,致使民进党内部离心离德、裂痕加深,民进党党内大佬的公开批评、民意代表的质询炮轰,不断削弱其党内权威。另一方面,他的分裂立场与施政失效,让蓝营与白营找到了合作的共同支点,双方在“反对台独、改善民生”的核心议题上形成明确共识,“蓝白合”呼声高涨,进一步压缩了赖清德的执政空间。这种内外交困的政治局面,导致他的任何施政都难以顺利推进,最终陷入“执政无成效,于是民调更低迷,进而政策更难推行”的恶性循环。
节目主持人:赖清德当局滥用行政和司法资源在台湾推行所谓的“安全法”来打击异己,对致力于两岸交流的人“扣帽子”,进行司法惩处。这对岛内的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伤害,唐所长?
唐桦:“台独 17 条”将两岸交流全面污名化,不仅禁锢台湾民众的思想与表达自由,更把支持两岸交流和统一贴上了“政治原罪”的标签,让认同两岸一家亲的民众从精神上被孤立。正常的亲情联络、文化交流、融合发展讨论皆被曲解为“潜在威胁”,民众动辄被扣上“亲中”“被渗透”的帽子,长期处于被审视的焦虑中,被迫自我审查、沉默失语,而原本多元包容的思想空间被“逆绿者亡”的肃杀氛围取代。司法工具化的“猎巫式公审”则让统派群体遭遇赤裸裸的政治追杀。有些坚守反“独”促统立场的统派人士,被当局以“莫须有”的“安全法”罪名秘密羁押数月,亲属探视被无端拒绝,必要的医疗保障也被剥夺,案件即便曝光,相关媒体报道也被强行封锁,上演了现代版“白色恐怖”。这类审判往往媒体先行定罪,量刑畸重,目的就是通过制造“杀一儆百”的效果,让所有支持统一的人士人人自危,民间自发的统一促进力量被系统性瓦解。对于在台陆配这一特殊群体,当局的迫害更显卑劣。他们被恶意污名化为“统战工具”,遭遇网络暴力与人身攻击,当局还通过设置“丧失原籍证明”等不合理门槛,逼迫定居多年的陆配面临撤销户籍、驱逐出境的困境,有些两岸婚姻家庭被迫夫妻离别、骨肉分离,就连依法当选公职的陆配也遭到政治打压,正当权利被肆意剥夺。我们说从精神禁锢到权益剥夺,从家庭破碎到社会崩塌,赖清德当局的恶法与打压,本质是为“台独”分裂铺路,牺牲的是台湾民众的福祉与台海和平稳定。这种滥权妄为的“假民主、真独裁”行径,终将遭到历史的审判。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超;复核:王学勤;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