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
【央视 海峡两岸】唐桦:民进党借“大罢免”不择手段围剿国民党
时间:2025-03-25 浏览次数:

据台媒报道,“大罢免”战火愈烧愈烈,国民党针对民进党攻势做出反击,包括举办政策说明会、批驳民进党不当言论等。当前岛内“大罢免”进展如何?国民党能否杀出重围?就相关话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上进行解析。

节目主持人:还有评论认为,国民党在应对这次“大罢免”的时候,不但没有及时正面迎战,也没能全方位整合台湾民众党的力量。唐所长,您认为在这次“大罢免”议题上,台湾民众党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

唐桦:台湾民众党在“大罢免”中的立场可以概括为“在战略上显得超然,在战术上比较审慎”。那么大白话的意思就是说,像“看热闹的邻居”,既不帮人打架,也不被卷进去,但时不时还得装装样子。首先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我们说台湾民众党为什么可以“躺平”,其实是因为其具有结构性优势。台湾民众党籍的民意代表本来数量就不多,而且选区分布也比较特殊,所以就没有被列入首轮罢免的目标。加上台湾民众党一直自诩“超越蓝绿”,这次就采取“程序性关注”的态度,说白了就是想进可攻退可守,两边都不得罪,好处都想要。其次,台湾民众党还有一种“一石三鸟”的打算,这是为了不陷入蓝绿的消耗战而作出的策略性选择。台湾民众党深知蓝绿之间在罢免攻防上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他们当下的首要目标是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所以他们就通过保持形式上的中立,这样既不用担心因为介入罢选的事而流失中间选民,还能够把资源集中到地方选举的布局上。还有就是台湾民众党想争取蓝绿之外的第三空间。蓝绿两党打得不可开交,而他们自己在安全区里“蹦迪”。台湾民众党通过媒体放话,想质疑罢免的合理性,还有批评罢免法规的缺陷,扮演了一种我们叫做“制度批判者”的角色。台湾民众党是希望在蓝绿对决之后,自己还能有政治斡旋的空间。要是罢免战之后引发了危机或者政党重组,台湾民众党可以凭借已有的民意基础成为“关键少数”。这种“不选边站”的策略其实是一种“战略性模糊”,也比较符合他们自己“第三势力”的自我定位。

节目主持人:民进党为了在立法机构能够过半不受约束、不受监督,利用“大罢免”已经无所不用其极。现在为了配合“大罢免”,还操弄了很多相关议题。接下来请唐所长给我们介绍一下。

唐桦:先从议题的操控来看,民进党将经济民生议题与政治斗争捆绑在一起。在台电总预算复议案即将表决的关键节点,民进党操控台电突然抛出所谓的“三套涨价剧本”,以一种带有威胁性的口吻表示,如果复议没通过,那电价就得涨。这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方面成功利用制造民生领域的压力,巧妙地将民众的注意力从民进党自身执政不力的问题上转移开来。另一方面更是居心叵测地将罢免行动的焦点模糊处理,硬生生地歪曲成是“蓝营在阻碍民生的改善”,进一步把老百姓的不满情绪,一股脑推到了蓝营身上。再说到民进党掀起的舆论战,那更是充满了算计,他们不遗余力塑造“蓝营阻碍改革”这一带有偏见的叙事。柯建铭近期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国民党在推动大罢免”“民进党是反对罢免的”,这显然是颠倒黑白的言论,从而淡化民进党在地方治理方面的诸多失职和无能之处,妄图通过舆论手段来转移民众的视线。而民进党实施的政策绑架手段,更是把公共利益当成了自己手中的筹码进行施压。他们将总预算复议的结果与电价调整强行绑在一起,在背后不断暗示是“蓝营在阻挠复议,那就是反对民生改善”。这种做法无疑是在绑架中间选民的立场,国民党虽然试图用“还钱于民”的策略来进行反制,但在民进党长期掌控主流媒体等话语权渠道的情况下,短期内想要扭转舆论上的不利局面,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袁炽炫;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唐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