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岸关系研讨会5月10日在上海开幕,160余位两岸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士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两岸同胞福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与会学者普遍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与两岸同胞福祉紧密相连。两岸同胞应该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机遇,共同参与到民族复兴进程中来。我院李鹏教授、刘国深教授、张羽教授、郑剑教授、张文生教授受邀作大会发言,就两岸关系新形势分享看法。

2025年两岸关系研讨会10日在上海开幕(中评社 海涵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表示,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祖国大陆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能保持充分的底气和定力。今天不管是大陆官员、学者或普通民众,看待台湾问题、看待台海局势、看待国家统一的前景,流露出的自信和过去已经不一样了。
李鹏提到,在过去与台湾朋友的接触中,经常有人提到“仁者以大事小、智者以小事大”。大陆近年来充分展现“什么叫以大事小”,就像今天的会议主题是保障两岸同胞的福祉,包括两岸融合发展,尤其是福建正在实施的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区,还有过去一系列针对台湾同胞的同等待遇等等,这就是大陆在展现“仁”的一面。有台湾名嘴对照近日的印巴冲突表示,大陆即便是透过军事演习震慑“台独”分裂分子,依然保持一定的克制,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仁”的一面。
反观台湾,李鹏认为,赖清德当局没有展现“以小事大”的智慧,从赖清德去年上台以来,“他的一言一行,他的所作所为,没有看到他的智慧在哪里。大陆在展现‘以大事小的仁’,而台湾当局并没有展现‘以小事大的智’,这就意味着大陆要在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推进国家统一事业上要多做一点。”而这些定力和底气,都源于大陆国家发展进步所取得的成就。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蓝孝威摄)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国深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统筹兼顾”。他认为,要在国家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和治理方式现代化进程中驾驭台湾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就是如何将两岸彼此从“互为包袱、互为负债”转化为“互为财富、互为资产”的过程,两岸双方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两岸的事情要“商量着办”,就是希望两岸各界共同参与两岸共同事务合作治理。现代治理理念提倡多元治理,即使在当前台湾地区公权力部门暂时缺位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继续同台湾地区其他政治势力、社会团体和代表性人士共同推动落实共同事务合作治理。
刘国深强调,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根本的认知问题不容忽视,“两岸竞争的本质是一场治理秩序之争”。由国共内战演化成两岸政治对立,同属一个国家的性质不会因台湾内部的政党轮替而改变,双方实际上仍然是在一国的约束之下。因为在台湾,没有哪个政党,或是所谓领导人,可以宣布“独立”。

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国深(中评社 海涵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羽教授围绕“两岸知识界的交流与两岸愿景”展开论述,介绍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近年来致力于推出的“两岸学者面对面”“两岸学子论坛”等学术品牌系列活动,以多层次、跨学科、多模式等,推动两岸学界互动交流,提供更多理性的声音。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羽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郑剑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台湾地区部分政治势力和媒体的错误认知及其危害,深刻揭示台湾地区部分舆论场的误导性,批判了民进党当局制造的“民主得道多助论”“民主供应链论”“芯片保险论”“第一岛链关键位置论”“颠覆战后秩序论”“游击战巷战论”等多种错误论调。郑剑强调,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他呼吁台湾社会重新审视自身认知,顺应历史潮流,找准自身定位,避免因错误认知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郑剑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教授作为第二小组的召集人在大会作了汇报,指出两岸学者都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前景表示高度的肯定与信任,对赖清德的“台独”立场进行了谴责与批判,对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进行深入分析,对中美关系与岛内政局的发展与影响展开了深入探讨。两岸学者都强烈希望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融合发展,认为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两岸人民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共同的目标会越来越明确,越来越丰富。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
文稿整理自中评社、中时新闻网、中国台湾网,有所删减调整
(整理:王学勤;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刘国深、李鹏、张羽、郑剑、张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