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一生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襟怀,为中华文化的世界化作出了非凡贡献,让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风骨从字里行间走向世界。1926年9月,林语堂应厦门大学之邀出任文科主任兼国学研究院总秘书,其间力邀鲁迅等学者南下任教,成就了厦门大学校史上“北大南迁”的文化盛景。为深化林语堂其人其文的当代阐释,文学研究所师生观看《百年巨匠——林语堂》纪录片,深入体会林语堂的精神意义并畅谈感悟。

【图】制作团队于白城沙滩取景拍摄

【图】我院文学研究所为纪录片拍摄提供了支持
张羽(台湾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百年巨匠——林语堂》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人物纪录片,不仅成功塑造出林语堂先生立体而鲜活的形象,更全方位展示出其为中国文化传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纪录片文稿撰写过程中,导演邓博文抓住林语堂生命历程的关键点,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博士生陈则汐几乎翻遍了林语堂在福建期间的各种文献史料,看到厦大任教时期的林语堂发愿成为闽南地域文化的调查者、研究者和阐扬者。不久后,央视王扬老师(CNSC)带领摄制团队专程来厦门大学取景,我从旁协助访谈工作和拍摄选景。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林语堂纪念室拍摄时,为了更好地呈现林语堂的丰富人生和学术风采,摄制组努力还原历史的真实场景,多角度取景拍摄;为了完美呈现林语堂在海边沉思的画面,摄制组在寒风中一次次地拍摄,直至达成最完美的画面。这部纪录片近乎完美地呈现了从福建走向世界的知识分子林语堂的独特精神魅力,必将在人物纪录片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刘奎(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文化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他的朋友圈就是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他与鲁迅关系密切,却不同于鲁迅的峻急,提倡幽默和闲适风格的散文,十分独特。同时,林语堂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但并未在中西文化中迷失,而是找到了自我的民族文化立足点,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我们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林语堂是真正会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林语堂这种开放、包容的格局和胸襟,是我们现在要一再回望的。
蒋小波(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百年巨匠——林语堂》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人物传记纪录片,成功塑造了林语堂作为文化巨匠的丰满形象,兼具知识普及与人文情怀。尽管在学术深度上或有取舍,但作为大众媒介产品,它有效推动了公众对这位“文化使者”的认知,尤其在弘扬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下,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吴文(文学研究所博士后):纪录片以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之贡献为线索,讲述离乱中成长,豁达面对灾厄的知识分子形象。中西跨文化的语境,是林语堂一代“五四”学人共同面对的语言与文化冲击。在“欧化”风潮中他逆流而上,以英文书写、传播中国文化,实质上是以十足的文化自信与积极的参与态度面对跨语言对话。恰如他承前启后的“豪放—幽默”气质,投家国困顿以赤诚之心,报飘摇身世以旷达一笑。千古文人豪侠气,融汇贯通应如是。
岑园园(文学研究所2021级博士生):纪录片《百年巨匠—林语堂》呈现了以国际视野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西文化平等对话的文化摆渡人的多层面林语堂形象。林语堂作为一名中国作家,却用英文写作,源于他致力于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精髓,同时他又以中国文人的视角反思现代性的困境,试图在东西方文明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启蒙之路。他笔下的中国不是西方殖民者凝视下的异域风情,也不是民族主义的自我标榜,而是一种充满幽默智慧的文明对话。真正的国学大师,是能够跳出单一文化框架,在比较中重新发现传统价值的思想者。从林语堂的的文化探索中可以看到文明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自我或否定他者,而在于创造性的吸收、转化与对话。
冯师曜(文学研究所2021级博士生):林语堂是中西文明对话的卓越摆渡人。他将中国哲学与生活智慧转化为世界性语言,建立了文化转译的典范。林语堂善用幽默小品将东方哲理淬炼为现代人可感知的生命美学;以双重批判视角剖析民族文化,既戳破固化的东方想象,又在文明差异中展现普世价值。其笔下“闲适”“性灵”等概念突破地域边界,将道家超脱与儒家入世转化思想为全球共享的精神财富,使中国美学在跨文化重构中焕发新生。这种超越非此即彼的文化立场,至今仍是文明互鉴的珍贵镜鉴。
陈颖莹(文学研究所2022级博士生):纪录片《百年巨匠—林语堂》以扎实的史料和细腻的影像,系统梳理了林语堂作为学者、作家和文化使者的多重身份。通过大量文献考证、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影片不仅还原了他的人生轨迹,更深入剖析了他“两脚踏中西文化”的独特思想。他的手稿、书信和亲友回忆,则展现了他如何在动荡年代坚守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既批判国民性弱点,又以温情笔触书写人性;既扎根闽南乡土,又用世界眼光重构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
蔡玉洁(文学研究所2022级博士生):《百年巨匠—林语堂》纪录片以时空交织的叙事,串联出这位文化巨匠跨越文明鸿沟的精神版图。林语堂毕生践行“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理想,将《生活的艺术》化作东方文明的解码器,让西方世界触摸到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与精神底色。他创造性地将幽默淬炼为文学自觉,在字里行间,既有针砭时弊的犀利锋芒,更藏匿着“做自己的胆量与自由”的文人风骨——抗战时期以笔为戈直指时局;构筑自己独特风格的幽默文学;晚年仍以《京华烟云》构筑民族精神的史诗长廊。尤为可贵的是,纪录片并未止步于文化传播者的单薄形象,而是深入剖解其生命肌理:面对女儿离殇与时代浮沉,他将人生苦难熬煮成《半半歌》的豁达通透;在传统婚姻的框架下,用“婚书付炬”演绎出“旧式浪漫”的绝唱。林语堂的人生态度正如他的幽默,乐观通透,笑对人生苦难。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文化行者,既能以幽默穿越生命的暗涌,也能让传统的根系在时代飓风中长成连接世界的森林。这或许正是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给予当代最珍贵的启示。
张译文(文学研究所2023级博士生):《百年巨匠—林语堂》以诗意的镜头语言,勾勒出一位文化摆渡者深沉而通透的生命图景。纪录片通过复刻场景与学者访谈,展现了林语堂这位“两脚踏东西文化”的智者如何以笔为舟,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中国文化精粹载向世界。纪录片中的林语堂既是温润的谦谦君子,又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急先锋,其“幽默闲适”的笔触下始终涌动着赤子般的深沉。他笔下的文字既深情眷恋传统文化、又能以世界眼光重构东方智慧的姿态,恰如纪录片中的航拍镜头:林语堂站在海边,浪花追逐着海岸线,在潮汐往复的永恒絮语中,白沫与深蓝交织出千百重褶皱,见证着中国文脉在潮起潮落间既保持本色又拥抱世界的永恒对话。
陈则汐(文学研究所2023级博士生):印象深刻的是纪录片里引用的“我要有做自己的胆量和自由”,这不仅是林语堂的人生信条,更带着魏晋风骨——洒脱不羁,又持有知识分子的清醒。“幽默大师”林语堂的文字与经历始终藏着文人的自省与担当。在厦门大学时,他与鲁迅同坐南普陀的坟间,决心反抗沉默,青年时期对人性尊严的坚守亦始终如一。他塑造出"放浪者"的精神形象,在抗战期间,放浪者反抗着战争的暴虐,面对西方文化时,“放浪者”又向世界展现着达观、和乐的中国哲学的特质。正是这种既坚守文化根基、又善于跨文化对话的智慧,让林语堂在动荡年代仍能发出独特而清晰的中国声音。
赵彦源(文学研究所2024级博士生):镜头穿梭于闽南故里与哈佛讲堂之间,那些跨越时空的影像资料,带我们一同回到林语堂所处的那个文化碰撞的时代。站在东西方交汇的渡口,他将中国山水的灵秀,译作西方人听得懂的诗行。以幽默化解文化隔阂,用闲适对抗现代焦虑。让孔子的智慧在现代呼吸,让老子的哲思在异国生长。在他的笔下,西方的理性与中国的诗意完美交融。当许多人还在争论传统与西化时,林语堂早已越过藩篱,在两种文明之间,种下一片共生的花园。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一位大师的致敬,更为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提供了珍贵的对话范式。
刘闻远(文学研究所2024级博士生):游历在中西文化之间,林语堂将中国的面貌以真诚的态度和细致的文风呈现在世界面前。用生活贴近心灵,对幽默颇有一番见解的林语堂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着中国人的生命态度和生活哲学,使中国形象具体可感。心系祖国与故乡,林语堂秉持着“中国必胜”的信念,以笔墨为刀剑,诠释着坚定的爱国情怀。是国学巨匠,也是幽默大师,林语堂积极乐观地面对挫折与苦难,正如他最崇拜的苏东坡一般——“一蓑烟雨任平生”。
王萌婉(文学研究所2024级博士生):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林语堂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身处中西文化之间,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如椽大笔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人情百态;在民国社会思潮和文化论战层出的背景下,他不偏不倚、率性独行,引领幽默风潮,推进文体发展;他敏锐察觉到“技术”对传播文化的制约,散尽家资,苦心钻研中文打字机;他富有民族气节,抗战时期毅然回国,劝说美国协助中国,却又保持政治和人格上的独立,在台时期不愿被具体官职所拘。中国文脉给予了他性情滋养,让他能够从容面对不同文化的交错、不同时局之动荡、不同阶段的起伏,而始终如苏轼般豁达率真,保持自我。
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文化巨匠林语堂对当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命题有着独特的借鉴意义,台湾研究院将秉持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热情,为两岸同胞携手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百年巨匠》是我国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做出突出贡献大师巨匠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2025年3月26日起,《百年巨匠——林语堂》在凤凰卫视、东南卫视、学习强国等各大媒体平台播出。
(文稿:陈则汐;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