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台湾研究领域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2025年7月5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在颂恩楼215会议室举办“挑战与突破——台湾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来自校内外的4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从事台湾研究的丰富经验,针对台湾研究学科的建设现状、现实困境与未来路径等重要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交流,为推动台湾研究学科发展提出了诸多有益思路。本次研讨会分为上下两个环节:上半场以“台湾研究学科的发展现状与现实挑战”为主题,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教授主持;下半场聚焦“台湾研究学科的发展前景与突破路径”,由副院长张文生教授主持。

与会专家学者对台湾研究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困境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估。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孙亚夫强调,台湾研究至关重要,攸关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理论准备与人才储备。他表示,在涉台研究学者的努力下,大陆涉台研究水平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台湾研究学科发展仍面临学科认定、成果评价机制等方面挑战。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台湾研究》副主编金奕指出,当前关于台湾岛内政治、社会与制度层面的研究较为不足,一些研究者主动发现现实问题、运用理论解释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台湾研究集刊》主编王华教授指出,高校台湾研究者面临在理论导向与现实需求、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数据导向与问题导向等方面的平衡难题。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教授比较了台湾研究和美国研究的学科建设情况,认为台湾研究学科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短板。广西师范大学桂台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刘澈元教授介绍了地方高校在陆配等涉台议题上的研究进展,并分析省级涉台课题申报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彭莉分析从事台湾研究的硕博研究生在毕业论文评审、就业等方面所面对的挑战,指出当前台湾研究学科建设仍应引入更多高端法学人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所长王贞威副教授认为,台湾研究正面临研究资源受限、相关一级学科竞争等“新常态”困境。浙江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教授孔小惠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在高校内开设涉台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台湾问题的兴趣和了解。安徽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教授曹曦表示,位于非沿海地区、非一线城市的研究机构较难吸引高端涉台研究人才,较难培养学科带头人、形成良好的人才结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少彪则从学科发展规律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可能出现的“学科过剩”现象。





与会专家学者积极探讨了台湾研究学科的发展前景与突破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台湾研究》主编汪曙申研究员认为,台湾研究学科亟须突破传统“通长为主、专长为辅”的研究路径,而应推动综合性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且促进理论与学术研究的系统化、模块化转型。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教授指出,台湾研究问题导向和应用属性较强,因此在相关教学实践中,应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通用的分析能力与方法论,增强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李非强调,学者应坚守自身角色定位,着力提升战略思维与知识储备的建设,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教授建议,应着力增强涉台项目设置与资源供给,增强台湾研究的战略导向。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处长、现代台湾研究所负责人苏美祥研究员指出,应推动台湾问题学术研究驱动政策研究,政策研究反哺学术研究。厦门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台湾研究院教授季烨认为,在台湾研究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应将关于中国大陆对台政策、台湾问题涉外因素、台湾岛内政治经济情况的研究合理分配,从而构建更加平衡、立体且具有战略高度的研究体系。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巍巍教授认为,台湾研究学科建设可以参考“琉球学”建设的经验,着力打破院系壁垒,推动不同学院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人才协同培养,提升台湾研究的开放性和跨学科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吴宜指出,应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能力、丰富的区域知识储备、掌握闽南语或至少一门外语的涉台研究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熊俊莉认为,台湾研究人才体系建设应以培养专才为起点,筑牢学术根基,并拓宽跨领域视野,进而实现从专才到通才再到高水平专才的发展。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副院长吴凤娇教授认为,高校应从期刊级别认定、跨学科研究团队组建等方面,增强对台湾研究学科发展的支持。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张宝蓉教授比较分析了“作为学科的台湾研究”和“作为科学的台湾研究”,强调要让台湾研究具备科学性的精神气质与方法论支撑。暨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台湾经济研究所王鹏教授指出,台湾研究应顺应世界多元化趋势,构建多元包容的发展模式,同时加强台湾研究青年人才的培育与国际化能力建设。海南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彭兴智副教授认为,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样需要“主心骨”,台湾研究可依托主学科框架,基于此推动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






与会专家学者还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台湾研究学科的机遇和挑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郑剑指出,近年来美国和台湾地区已运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台海形势推演、预测、模拟,而大陆涉台研究者也应掌握这些技术工具,以提升政策分析和前景研判的准确度。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正为台湾研究提供全新的分析工具和思维路径,因此涉台研究人员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AI赋能台湾研究发展路径。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结合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的运作经验,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提升研究效率,也可应用于特定的学术假设验证与政策推演。北京工商大学海峡发展研究院院长于强教授则认为,人工智能系统为了完成任务,经常生成具有“欺骗性”的信息,因此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展开涉台研究时应保持警惕。


随着祖国统一进程的持续深入推进,台湾研究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不仅肩负着推动学术创新的使命,更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对台政策的时代责任。本次研讨会在热烈而富有成效的交流中圆满落幕,为推动学科体系化、专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今后开展更具战略高度与现实针对性的学术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文:高群斐;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王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