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第十一届“两岸学子论坛”调研活动于厦门大嶝岛顺利开展,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台北教育大学、台湾台南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厦门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超50名师生踊跃参与。两岸青年实地走访大嶝岛重要历史遗迹,共探两岸历史文化脉络,共拓两岸青年交流新路径。
调研团首站抵达大嶝岛田墘村金门县县政府旧址。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金门岛后,金门县政府被迫迁至大嶝岛,借用当地民居办公,直至抗战胜利后迁回。这片旧址由金门县政府总部、文书房、国民党县党部、县党部书记处等7处共12栋建筑构成,均为清代和民国年间的闽南红砖古厝,如今已被妥善保护,成为见证两岸同胞携手抗日的珍贵遗迹。


在县党部书记处、会议室(郑氏家庙)和国民党县党部旧址,调研团仔细聆听抗战期间金门县党部在组织抗战、凝聚民心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进一步了解了大嶝岛作为金门县政府的临时驻地,如何在艰难岁月中持续组织军民抵抗外敌,开展了一系列诸如“金门复土救乡团抗日敢死队”等英勇的抗日活动,让大嶝岛成为一座从未被日军占领的坚强堡垒。红砖古厝间,两岸同胞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家国记忆和这份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怀,已然成为凝聚两岸青年的精神纽带。
随后,调研团参观了翔安区政协文史馆。这座由闽南红砖古厝改造而成的展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交互手段,展现了政协发展历程和翔安人文历史。馆内珍藏的老照片和文史资料,真实记录了两地民众跨越海峡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融。学子们驻足观看古地图,从历史图文中追寻翔安先民迁徙金门的历史足迹,感受闽台两地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斑驳的砖墙、泛黄的照片、真切的讲述、密切的交流,此次大嶝岛调研活动不仅将书本上的历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集体记忆,更让两岸学子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友谊。青年是两岸关系的未来,期待能有更多两岸青年相识相知、互学互鉴,以青春之我共建两岸融合发展的美好明天。至此,第十一届“两岸学子论坛”系列活动圆满落幕。

(图文:王学勤;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陈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