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下午,由厦门大学和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承办的“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活动第十七场——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专场,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四号会议室成功举办。日本爱知大学大学院教授兼研究科长黄英哲教授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著名台湾史专家邓孔昭教授围绕“纪念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80周年”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谈。

郭锦星在致辞中肯定了“两岸学者面对面”取得的成绩,表达了对共同主办中华文化学院的感谢。郭锦星表示,在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举办“两岸学者面对面”意义重大,通过两位专家学者的深度对谈,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台湾社会发展始终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两岸同胞一路走来始终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孟淼淼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台湾光复80周年,回顾这段历史对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理解、促进心灵契合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专家学者的深入对谈,让更多人了解台湾光复的历史真相,认识到两岸同胞在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共同奋斗,进一步凝聚两岸同胞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

对谈环节,黄英哲教授指出,台湾的光复叙事必须回到史实语境,应特别警惕“终战”等概念的实际用意,也要深入解析“战后”等词汇在台湾的特殊意涵。他强调,1945年8月至1947年2月台湾曾出现一年半的“解放空间”,言论相对自由、学术文化活跃,后因局势演变而收束。光复初期台湾文化的重建工作,既体现出两岸知识界的深度互动,反映了台湾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回归,同时也呈现出光复后台湾社会文化重建事业的复杂性。

邓孔昭教授指出,光复初期是台湾回归祖国与两岸加速整合的关键阶段,台湾在各方面逐步同祖国并轨。邓孔昭教授充分肯定了陈仪、许寿裳、杨云萍、魏建功等人在光复初期台湾文化教育建设中的作为。他指出,光复后台湾民众情绪与社会氛围所呈现出的“大喜大悲”的转向,这种转向与“二·二八”事件的发生,以及台湾重建工作期间政治、经济等多重复杂因素相关。邓孔昭教授强调,应充分以史为鉴,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两位学者的对谈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在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就台湾光复的历史意义、光复初期的社会变迁等问题与两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主持本次活动。福建社科院研究员、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原馆长杨彦杰,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晓全,中华文化学院院办公室副主任孟淼淼,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党委书记郭锦星及台湾研究院师生出席本次活动。

“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活动由厦门大学和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主办,自2023年3月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7场。 “两岸学者面对面”通过邀请两岸知名学者对谈的方式,就两岸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政治对话、社会融合等议题进行深度探讨,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已经成为两岸学者深度对话的重要品牌。
(图片:高群斐、袁炽炫;文字:戴维;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张羽、陈忠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