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子论坛
第十一届两岸学子论坛经济、社会与两岸关系分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5-07-10 浏览次数:

7月5日下午,第十一届两岸学子论坛经济、社会与两岸关系分论坛在克立楼7号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台湾屏东教育大学等海峡两岸知名学府的优秀学子,围绕“两岸经贸融合”“涉台社会治理”和“两岸交流”三大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学术对话与思想碰撞。本次分论坛分别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所长王勇副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社会所所长肖日葵副教授和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蔡一村助理教授担任三个议题的主持嘉宾。

论坛采取“学子汇报+专家点评”的形式。参会学子以精炼的展示方式,分享了各自研究的精华与亮点。来自青岛大学的苏志伟教授、武汉大学张克群副教授、台湾淡江大学黄佳媛助理教授、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储斌博士、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王艺桦助理研究员以及厦门大学易梦春助理教授对各位学子的研究进行了专业点评。

经过对这些论文内容的深入分析和细致评估,点评嘉宾们对本届参会论文的整体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嘉宾们一致认为,与会学子的研究扎根两岸实践,敏锐捕捉了两岸经济、社会与关系的现实议题,充分反映了两岸青年学子的广阔视野和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切责任感。无论是在分析贸易政策与企业行为的经济互动,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数字时代青年文化认同,还是在呈现两岸文化、基层治理与民间交流的多重面向,同学们都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创新思考。在此基础上,点评嘉宾们也对每篇论文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与期望,鼓励学子们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更加聚焦具体领域的典型案例,力求选取具有代表性、时效性的个案进行深入剖析,以生动具体的实例来支撑论点,从而增强论文的深度和说服力。此外,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同样不容忽视,包括文献引用的准确性、论证过程的严谨性、语言表达的精炼性等,这些都是提升论文质量,展现学者素养的关键要素。

本届经济、社会与两岸关系分论坛共有20篇论文入选并参会展示。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认真评析与讨论,华侨大学硕士生李莺歌同学的《“需求-目标-工具”框架下大陆对台青年政策的文本量化研究》一文荣获本次分论坛一等奖。该论文以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布的90份大陆对台青年政策为研究对象,构建出政策需求—政策工具—治理目标的三维分析框架,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法对大陆对台青年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提出了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增强政策目标统筹和提高需求识别精准性的政策建议。厦门大学博士生廖晋骞同学的《台湾当局八年的“新南向政策”起效了吗?——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与厦门大学博士生文常莹同学的《媒介化时代乡村文化主体性建构路径——基于闽台文化名村青礁村的田野调查》两篇论文获得本次分论坛二等奖。台湾淡江大学硕士生林玟希同学、郑珮恒同学合著的《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治理机制与挑战》、北京大学硕士生郭佩珊同学的《台湾媒体如何影响青年对大陆认知?——以香港“修例风波”事件新闻报道为例》以及南开大学硕士生薛之韵同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周恩羽同学合著的《两岸农村基层治理实践比较研究——以河南省邓州市“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与台湾嘉义县村民大会和村工作会报为例》三篇文章获得本次分论坛三等奖。

本次学子论坛经济、社会与两岸关系分论坛氛围热烈,学术讨论专业且充满活力,各位与会青年学子通过深入互动与探讨,不仅拓宽了自身的学术视野,更有效地增强了彼此间的联系与交流,为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青年智慧与蓬勃生机。

(摄影:周晗琪;撰稿:常涵宇;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艾民伟、王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