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子论坛
第十一届两岸学子论坛历史与文学分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5-07-11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5日,第十一届两岸学子论坛“历史与文学分论坛”于厦门大学克立楼三号与五号会议厅圆满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中央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等海峡两岸十余所高校的四十位青年学子,与资深学者、院友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台湾历史与文学的多元议题展开思想交锋与学术对话。该分论坛下设两个分会场,聚焦“台湾光复与社会转型”“殖民创伤与国族认同”“台湾现当代文学新面向”“文学叙事中的身份根脉”等多个维度,旨在为两岸青年学人搭建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

“历史与文学”分论坛第一分会场留影

“历史与文学”分论坛第二分会场留影

第一分会场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所所长陈忠纯教授与副所长黄俊凌副教授分段主持,分为上下半场。与会学子的论文选题精妙、视野开阔,内容涵盖战后初期的教育重建、民俗变迁、防疫制度、日据时期的教育设置、中共对台政策,以及台湾人形象变迁等重要议题。在上半场分组汇报后,台湾“中央大学”特邀嘉宾陈家豪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扎实的史料研究与开阔的研究视野,鼓励两岸学子开展学术互鉴。他从日据及光复时期台湾国族认同现象的成因再思考、地方性与民间史料运用的重要性等角度,为论文完善提出精辟见解;厦门理工学院院友陈佩云老师则针对行文架构的逻辑性与写作规范问题,给出实操性建议。

 

在下半场,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院友杨鹏慧老师在评议中结合详尽史实与学术史回顾,强调学术研究中对史实背景的严谨考证及核心概念的精准辨析;华侨大学院友何达薷老师则围绕理论与方法论应用、学术选题与内容焦点把握等问题,为学子们提供了修改思路。

 

第二分会场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所所长吴舒洁副教授与台北教育大学特邀嘉宾杨宗翰副教授主持。青年学子围绕台湾现当代文学的多个面向展开精彩报告,内容涉及现代主义诗歌的拟古写作、作家思想史脉络的探究、文学叙事中的身份根脉等。杨宗翰老师高度认可多篇论文在选题立意与问题意识上的开阔视野,同时提醒需在文本分析与历史语境重建的操作层面加强具体性。厦门大学文科期刊中心助理编辑李朝霞与集美大学院友何随贤分别从强化文学与作家生命经验的联结、跳脱纯文本分析并融入思想史脉络等角度,鼓励研究者提升论述深度。

 

下半场,华侨大学院友林豪与厦门大学博士后吴文担任点评嘉宾。林豪老师特别赞扬台湾同学在史料搜集上的用心,建议引入问卷调查等实证手段。吴文老师强调,拓展比较视野是提升论文学术厚度的重要路径,写作者需仔细审视研究对象,与既有研究展开积极对话。

 

此次分论坛整体气氛热烈,讨论深入。两岸学子不仅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更在与谈人鞭辟入里的点评及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中激发了新的学术灵感。经会务组专家学者评审,本届“历史与文学”分论坛一等奖由中山大学博士生吴俊熹(论文《共同体的辩证:郭松棻晚期文学创作与思想回声》)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孟不凡(论文《“敌友之辨”:台当局为延缓美台“断交”所做之对美工作(1977-1978)》斩获。台北教育大学硕士生蔡瑞晴、台湾“中央大学”硕士生李芸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洪思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王萌婉获二等奖;台湾“中央大学”硕士生李景翔、北京大学博士生任晓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生胡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生舒轩获三等奖。

(图片:贾宇丰、徐洁文;文字:戴维、林子萱;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张彩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