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子论坛
第十一届两岸学子论坛微视频分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5-07-11 浏览次数:

7月5日下午,第十一届两岸学子论坛微视频分论坛在厦门大学克立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微视频分论坛围绕"我的旅途见闻"与"喜相逢"两大主题,最终入选了近20部优秀视频作品,吸引了来自两岸10余所高校的20余名学子共聚一堂,以创新的影像语言生动诠释两岸文化交流的时代内涵,展开深度对话。

本次微视频分论坛分为上下半场进行,两岸学子通过发言汇报和视频展播展示出青年一代对两岸交流的生动实践。分论坛邀请到海峡交流文化中心秘书长陈准、福建省东宇影视有限公司编导梁忠军担任主持,厦门音像出版社原社长、编审王国庆、厦门广电集团、厦门卫视首席记者、制作人杨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厦门节目制作室制作人梁晓蕾、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林筠、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教授黄诗娴担任评审嘉宾。

本次分论坛的视频作品提供了当代两岸文化交流新特征的重要样本,各位嘉宾对参会学子悉心指教,提出诸多宝贵意见。分论坛上半场,海峡交流文化中心秘书长陈准在主持中指出,本届微视频分论坛对奖项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通过增设最佳单项奖等创新举措,进一步激发创作活力,彰显微视频艺术的多元价值,并强调自2016年第三届两岸学子论坛首次增设微视频分论坛起,分论坛始终坚持创新求变,鼓励创作者在专业领域的突破,本次微视频分论坛也充分展现了以影像为媒介促进两岸青年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的初衷。评审点评环节,厦门广电集团、厦门卫视首席记者、制作人杨青从创作技法、叙事结构、创作理念等方面为两岸青年创作者提供专业指导,强调如何突出视频的立意内涵、视频创作如何融合多样的表达方式、以及故事主线的叙述设计,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林筠强调作品是一种“记忆的书写”,体现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投入,在重视作品的诗意化表达和情感流动的同时,要将个人经历的真实性转化为艺术表达的价值,对作品整体结构进行把控。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教授黄诗娴强调视频内容聚焦的重要性,建议选择特定主题或具体视角切入,深入挖掘两岸文化交流的具体场景,并鼓励青年发挥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思考如何通过影像创作增进两岸青年的相互了解。

 

 

分论坛下半场,福建省东宇影视有限公司编导梁忠军在主持中表达了对青年创作者的期待与信任,强调要将个人创作技能提升与两岸文化交流的宏大使命相结合,展现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并指出短视频时代中创作者要实现内容的精准传达。评审点评环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厦门节目制作室制作人梁晓蕾结合两岸交流事业的深度思考和价值坚守,为两岸学子提供具备思想深度的创作引导,鼓励青年探索从"小我"到"大我"的创作理念,挖掘两岸共同历史文化根基,强调青年创作者的历史责任。厦门音像出版社原社长、编审王国庆结合实操经验的案例进行创作专业方法的传授,强调镜头语言的运用,音乐与视频叙述的契合度,从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角度引导创作者的思维转换。

经过综合考量参会视频在创意、表现、剧本、摄影、剪辑、音效、原创音乐、导演等方面的专业指标,最终,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齐萍瑜、张鹏和台湾铭传大学的徐盈钰共同创作的《八点三十,跨越海峡》记录了大四台生在大陆交换时的所见所感,以早上八点半的视角切入,拍摄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所走过的每一座城市最真实的样子,感受祖国大陆的多样与温度,斩获本次微视频分论坛一等奖,并荣获最佳编剧单项奖。山东大学孙尧的作品《佛渡重逢》荣获二等奖,并获最佳创意单项奖。厦门大学陈则汐的作品《偶阈》荣获三等奖,并获最佳剪辑单项奖。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王赈阳的作品《和平东路》荣获最佳导演单项奖。华东师范大学林修琪的作品《我的旅途见闻·姣银魅影》荣获最佳摄影单项奖。

总体来看,本次微视频分论坛充分展现了新媒体时代两岸青年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者。通过短视频、纪录片、AI技术等多种媒介形式,两岸青年正在构建一种新的文化对话语言。这种技术赋能的意义在于,它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工具,让更多的青年能够参与到文化对话中来,也让两岸文化交流具有了更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本次分论坛现场交流热烈,专家与两岸学子之间讨论深入,可以看到两岸青年正用青春的热忱和智慧的光芒,以自己的方式书写两岸交流的新篇章。他们既是历史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新的推动者;既是交流的参与者,也是对话的建构者。本次微视频分论坛两岸青年的集体发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跨越海峡的文化交流新图景。

(图片:王雅萍、陈则汐;文字:宫婉舒;编辑:徐语晴;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刘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