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类型 | 备注 |
区域经济学 | 020202 | 学术型 | 推免硕士生/直博生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 030103 | 学术型 | 推免硕士生/直博生 |
中外政治制度 | 030202 | 学术型 | 推免硕士生 |
政治学理论 | 030201 | 学术型 | 直博生 |
国际关系 | 030207 | 学术型 | 直博生 |
社会学 | 030301 | 学术型 | 推免硕士生/直博生 |
台湾研究 | 0401J7 | 学术型 | 推免硕士生/直博生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050106 | 学术型 | 推免硕士生/直博生 |
中国史 | 060200 | 学术型 | 推免硕士生/直博生 |
备注:上述招生专业中的“台湾研究”专业(专业代码0401J7),研究方向为“台湾教育与两岸关系”,毕业时授予教育学学位。
二、申请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诚实守信,学风端正,身心健康,不存在任何有违学术道德、专业伦理等行为。
3.普通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学术研究兴趣浓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培养潜质。
4.有望取得本科所在学校的推荐免试生资格。
5.申请者须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成绩和综合成绩均名列本专业或年段前茅。
6.申请者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及以上,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成绩达到500分及以上。若申请者无法提供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或成绩不达标,TOEFL、GMAT、GRE或IELTS考试成绩达到总分的60%及以上亦可。第一外语为其它语种的,需提供等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TOEFL、GMAT、GRE或IELTS考试的成绩证明。申请者的本科专业为外语类专业的,其外语水平达到相应的专业外语等级即可。
三、申请程序
(一)申请流程
1.7月12日至8月20日,申请人可登录厦门大学推免生管理系统(https://ssyjsbm.xmu.edu.cn/),填写有关信息、提交预报名申请并上传附件材料,上传附件材料后表示报名申请成功。
2.待教育部开通“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管理服务系统”(http://yz.chsi.com.cn/tm)后,所有申请我院,且通过我院考核并取得所在学校推免资格的考生须在教育部系统中进行报名确认,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接收、确认我校复试及待录取通知等网上录取程序,否则申请视为无效。
(二)申请材料
申请人应提交以下书面申请材料:
1.《厦门大学2026年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含直博生)申请表》(通过厦门大学推免生管理系统生成并打印)。
2.两位副教授及以上专家的推荐信。
3.本科阶段成绩单原件1份(含学业排名证明,须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或所在院系公章)。
4.外语水平证明或外语资格考试成绩单原件。
5.能够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等其它材料。有学术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或承担的课题等)和获奖证书者,请提供扫描件。
6.身份证原件。
7.学生证原件。
8.个人陈述。
请将以上材料按照1-8项顺序整理成一个PDF文件(不超过10M)上传报名系统,同时寄送纸质版材料(其中第4、5、6、7项材料可用复印件)到我院。寄送地址为:厦门市思明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307办公室陈老师收(邮编:361005,联系电话:0592-2189760)。寄送截止时间为8月21日(邮戳为准),逾期不再受理。申请人务必保证提交的材料真实准确,对提供虚假信息的申请人,将进行取消报名资格等处理。请使用EMS或者顺丰快递邮寄,快递注明“推荐免试申请材料”。
四、其他事项
1.系统中可报名专业如有变化,以教育部公布的我校2026年研究生推免招生专业目录为准,最终录取专业以教育部推免系统中录取确认为准。
2.申请人应保证填报信息、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提供虚假报考信息或不符合申请条件的考生,一经查实,即取消考核资格、拟录取资格或入学资格等。
3.我院将根据学科特点和相应培养要求,结合申请人的报名信息进行综合评估,择优确定入围考核名单。入围考核通知拟通过邮件发送。收到通知的申请人根据我院安排参加考核,未入围考核的申请人不再另行通知。
4.具体考核时间和安排另行通知。
5.未尽事宜按上级部门和学校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五、联系方式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陈老师
电话:0592-2189760
邮箱:twyjx@xmu.edu.cn
学院网站:https://gifts.xmu.edu.cn/
台湾研究院
2025年7月11日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和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的讲话精神,厦门大学于2012年10月发起成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两岸协创中心”)。
2013年1月,厦门大学征得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同意,确定共同建设“两岸协创中心”。
2013年3月25日,在国台办和教育部领导的亲临见证下,两岸协创中心正式揭牌,6月,福建师范大学决定参与共建两岸协创中心。
2014年10月,中心获得教育部、财政部的正式认定,成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两岸协创中心的发展目标是“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引领世界台湾研究前沿”,致力于建成海内外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台湾研究思想库、人才库和信息库,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心主任为刘国深教授。
两岸协创中心围绕“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国家最终完全统一”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而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加强两岸政、产、学、研、用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大力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夯实各方面的基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简介
我院前身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7月9日,是海内外最早成立的台湾研究学术机构,是国家级“2011计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依托单位之一。我院现设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法律、社会、两岸关系等七个学科导向的研究所,以及民进党研究中心、两岸青年研究中心、涉台外交研究中心、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台港澳作家研究中心等跨学科研究机构,还有两岸融合发展与国家统一政策模拟实验室、大数据与民意调查研究中心、文献信息中心等综合性教学科研服务平台。
近四十年来,台湾研究院始终以“历史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台湾,促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为宗旨,致力于“理性、客观、全面、深入”地研究台湾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法律、教育、两岸关系、社会以及涉台外交等问题,是目前中国大陆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成果最多的台湾研究学术机构,不仅创下了大陆高校台湾研究的多个“第一”和“唯一”,在国际学术研究相关领域也享有较高学术地位。
台湾研究院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被列为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和福建省重点学科。以台湾研究院为母体组建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荟集了全国研究台湾的精英,2001年入选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11月,台湾研究院入选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12年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2014年,由厦门大学牵头且以台湾研究院为核心力量成立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级“2011计划”。2017年9月,台湾研究院成功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被列入厦门大学“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群和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峰学科。
厦门大学一向拥有“台、侨、特、海”鲜明办学特色,台湾研究院今后发展方向是,抓住“双一流”建设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的契机,借助“两岸协创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等等重大平台,通过深化管理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发挥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把台湾研究院建成全国一流从事台湾问题和国家统一研究的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以及国际知名的国家治理和区域研究学术机构。
各研究所简介
政治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台湾政治体制、政党政治、政治文化、两岸关系、涉台外交、台湾问题的国际因素等。师资力量:李鹏教授、刘国深教授、陈孔立教授、张文生教授、陈先才教授、孙云教授、沈惠平副教授、唐桦副教授、王贞威副教授、王程助理教授、王佳霖助理教授等。招生与培养专业:政治学理论(博士)、国际关系(博士);中外政治制度(硕士)、台湾研究-台湾政治方向(博士)。
经济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台湾宏观经济、两岸经贸关系以及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等。师资力量:李非教授、唐永红教授、王华教授、石正方副教授、王勇副教授、黄燕萍副教授、林子荣副教授等。招生专业:区域经济学(博硕士)。
历史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台湾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海峡两岸关系历史进程。师资力量:李细珠教授、陈小冲教授,陈忠纯教授、张侃教授、黄俊凌副教授、陈思副教授、王玉国助理教授、王琪颖助理教授等。招生专业:中国史(博硕士)、台湾研究-台湾历史方向(博士)
文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台湾文学史,台湾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台湾文学思潮,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师资力量:张羽教授、朱双一教授、刘奎教授、蒋小波副教授、吴舒洁副教授等。招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博硕士)、台湾研究-台湾文学方向(博士)
法律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海峡两岸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两岸民间交往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两岸关系融合发展和国家统一的法律机制研究等。师资力量:彭莉教授、季烨教授、张文生教授、薛永慧副教授、刘文戈助理教授等。招生专业:宪法与行政法学(博硕士)。
社会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家治理与两岸社会融合发展,两岸社会保障交流合作,民间社会与基层交流合作,台胞的社会融入,两岸婚姻交流合作等。师资力量:高和荣教授、王华教授、张文生教授、肖日葵副教授、黄燕萍副教授。招生专业:社会学(博硕士)。
两岸关系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台湾社会文化教育,两岸社会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两岸宗教文化交流。师资力量:李鹏教授、别敦荣教授、张宝蓉教授、唐桦副教授、张彩霞助理教授、何晓繁助理教授、艾民伟助理教授等。招生专业:台湾研究-台湾教育与两岸关系方向(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