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0月27日下午,台湾研究院团委在507会议室召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会与台湾光复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会议由团委书记陈静娴老师主持,台湾研究院各班班长、团支部书记、研究生会主席团及各部门负责人等主要学生骨干参加。
会上,陈静娴老师强调,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各班级、各团支部要迅速组织全体团员和广大青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制定具体落实举措;要在全院范围内掀起学习热潮,尤其要在凝心铸魂上实干争先。参会学生骨干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这份政治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10月24日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并规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次日,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此次学习会同时学习了王沪宁主席的讲话精神,大家一致表示要将“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和为祖国统一而奋斗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坚定行动,以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积极参与两岸交流,勇担时代重任,为共筑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厦大台研的磅礴青春力量。

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陈莫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继续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研究涉台问题的学生,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所展现出的制度自信与战略定力。展望“十五五”,我期待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能够进一步完善,两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同时,我也希望在夯实专业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两岸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以青春行动响应时代号召。
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陈垚羽分享道:全会强调的制度建设与治理效能,正深度回应了“如何在一个超大规模国家实现有效治理”这一经典命题,而涉台治理正是检验这一治理体系效能的独特场域与实践前沿。这是一场深刻的治理革命:它要求超越“技术理性”的行政优化,直指治理的合法性根基与社会基础。全会所部署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其理论内核正是通过制度性吸纳与有序政治参与,将民众的“生活世界”与国家的“系统整合”有机连接,从而实现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良性互构。这一逻辑同样为破解涉台治理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路径:即将“两岸融合”这一宏大政治目标,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精细化治理过程。
研究生会办公室部长叶陈慧谈到:这次全会提到将教育置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位置,让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使命正在升级。过去我们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未来则要转向培育能创造新知识的创新型人才。人工智能的冲击正是这一转变的催化剂,它倒逼教育不能再“满堂灌”,而必须转向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教育本身也需要一场科技革命,不是简单地把AI当工具,而是用它重塑教学模式,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让每个人的潜能被看见与滋养。
2022级博士生班班长郑凯戈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我们作为台湾研究院的研究生党员要将四中全会精神落在实处,关键是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深刻理解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深入认识两岸关系的新变化,着重增强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在学习和工作中加强对台海形势的分析研判,及时掌握各种动态信息,更好地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级硕士生团支部书记许含曦分享道:作为一名专注于台湾区域经济研究的学子,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我深受启发。全会强调“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我认识到,研究台湾经济必须将其置于国家整体发展格局中。台湾在半导体、绿色科技等领域的优势,与大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高度契合。我将致力于探索两岸产业链协同与制度创新,为推动两岸经济融合提供学术支撑。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也将在学习和实践中积极宣传政策、促进交流,引导更多同学投身两岸融合事业,为推进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2024级博士生班班长苏倩表示: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硬道理的深远意义。全会将推动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对“十四五”发展主线的延续与深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实践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全会强调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正是应对全球技术竞争、突破“卡脖子”困境的战略抉择,体现了对创新驱动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为一名经济学学子,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贡献学术智慧,把论文写在祖国发展的大地上。

研究生会文娱部部长、中华文化促进学社社长庄泓睿表示:2025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将这一天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不仅是为了不忘过去,更是为了共同开创两岸同胞携手共圆中国梦的美好未来。前段时间,在与几位台湾同学的交流中,我深切感受到两岸青年之间天然的亲近感与文化共鸣。我们畅谈文化、生活与历史,发现彼此如此相近。其中,一位台湾同学分享了他祖父讲述的光复当天台北街头万人空巷、民众挥舞国旗欢庆回归的情景。那一刻,我意识到,无论隔着多少岁月与海峡,我们对“家”的认同、对“根”的追寻从未改变。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让我更加坚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周熙麟谈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与纪念台湾光复的深意高度契合。从三国时期沈莹《临海水土志》对台湾的最早记载,到元朝澎湖巡检司的行政管辖;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到甲午战后台湾义军的殊死抵抗;从抗战时期5万台湾同胞奔赴大陆参战,到光复时全岛家家户户悬灯结彩——历史的每一页都清晰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是政治宣言,而是镌刻在文献、实物、口述记忆中的铁证。作为青年史学工作者,我们既要在故纸堆中打捞真相,用档案文献驳斥“台独”分裂势力篡改历史的谎言;更要让历史“活起来”。今天,我们更应以历史为纽带,深化两岸文化交融,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根植于血脉之中。
研究生会体育部部长李娜娇分享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这让我深感振奋与感慨。作为一名台湾研究专业的学生,我在学习两岸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愈发体会到“光复”二字所蕴含的情感与使命。台湾光复象征着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历史正义,也提醒我们铭记同根同源的文化纽带。纪念大会上所强调的“铭记历史、共创未来”,让我进一步思考两岸教育合作的重要意义。教育是心灵沟通的桥梁,青年交流是理解与融合的起点,只有在相互尊重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两岸才能在教育、文化与社会层面实现真正的“心灵契合”,让光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研究生会办公室副部长 2024级硕士生班班长邹彦宇谈到:在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国家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我深感意义重大。这不仅是我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举措,更昭示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法理事实和历史链条。80年的光复荣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记忆。身处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我们更应牢记历史,立足专业所学,坚定反对“台独”分裂,为推动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贡献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2023级博士生团支部书记成笑分享道:王沪宁同志在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让我深受触动。他强调台湾光复是全民族的伟大荣光,这让身为两岸经济研究学子的我倍感振奋。回望历史,台湾同胞在殖民统治下的抗争与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壮举,印证了“两岸一家亲”的血脉深情。王沪宁同志提出的两岸同胞应共同担负的历史责任,为我指明了方向。今后,我将继续深耕两岸经济融合课题,坚决反对 “台独” 分裂行径,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促祖国统一、共赴民族复兴的使命。
2025级硕士生班班长胡一哲表示:在史料中,我看到了光复初期两岸文化界人士激动往来的文字记录,“光复”不仅是历史转折的宏大叙事,更是这样具体而微的联结。那些共通的方言、相似的节俗、血脉里的文化基因,都在诉说着穿越时空的团圆。而在校园里,我们与台湾同学一起进行羽毛球交流赛、筹备文化节活动时,因为基于共同的文化根基,总能迅速达成默契。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并非遥远的过去,它塑造了我们当下彼此之间天然的亲近感。作为文学研究者,我愈发意识到两岸故事需要更细腻的语言,去讲述那些能引发共鸣的故事,将历史认知转化为真正的情感连接。因为,中华民族的根始终深植于同一片土地。
2025级博士生团支部书记谭馨谈到:80年时光流转,历史记忆从未褪色,台湾光复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国家主权统一的历史见证。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这样跨越海峡两岸的共同纪念,更让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越发坚定。作为青年学子,我将继续坚持把对台湾问题的研究与时代使命结合起来,用专业所学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踵接力。让我们深刻领会全会精神,铭记台湾光复的历史意义,赓续爱国团结的奋斗传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奋力书写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图文:陈垚羽;编辑:王超;复核:王学勤;责编:林晓培;编审:陈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