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二):茶路同行系桑梓,竹韵连心筑港湾
时间:2025-07-28 浏览次数:

夏日灼灼,青春履痕丈量山海交响。盛夏时节,我院两岸青年实践队分赴安溪茶乡寻根脉、榕城港湾探新策、闽北竹海绘乡创,以赤子之心叩问融合之道。他们踏岩寺观古樟同源,访台企见产业共荣;入竹立方探生态创新,驻人才港研惠台良方;走乡野筑桑梓新梦,叩古镇拓药食宏图。当实践之笔饱蘸时代浓墨,青年以大地为卷、以担当为砚,在红色沃土上书写两岸“五缘”相连的鲜活注脚,让融合新章于躬身笃行间潮涌八闽。

实践团一:安溪-霞浦路线

7月15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青年实践团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继续开展调研活动,参访重点文化民俗场所,深入了解台湾同胞在陆企业和社会组织经营现状,探寻两岸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新路。

朝暾初上,实践团抵达位于“南国蓬莱”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清水岩。他们漫步幽幽林壑,在岫谷龙嘘间瞻望祖师手植“枝枝朝北”千年古樟,聆听在台分庙逾500座的清水祖庭数十载助力闽台共同民间信仰的躬行实践,体悟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

午后行至湖头镇,两岸青年步入清溪河畔“阆湖博物馆”,透过侨乡档案与贤相家风体悟两岸文脉相承;于“台湾人才之家”研习安溪县“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对台人才港湾政策;在台资企业“福建晶安光电”观摩LED蓝宝石衬底及照明产品的核心生产线。青年们与台籍企业高管的座谈论断无不深感于两岸产业合作的光明前景。

青年们经安溪县茶业文化、文化信仰、科技产业等多领域两岸融合发展尝试的沉浸式调研,纷纷表示对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之论有了切身认知。

实践团二:福州路线

为深化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广大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新路,7月15日,我院“推动两岸青年融合发展,打造台胞台企台青登陆第一幸福家园”社会实践团于福州开展了走访式研学活动。

7月15日上午,在福州团市委统战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院社会实践团走访了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并与福州市台办经济处黄海森处长、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蒋佩琪会长、魏文理事、林杰民监事等领导与台商代表进行了座谈活动。座谈会上黄海森处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福州台商与创业台青在榕发展情况。我院社会实践团成员围绕在榕台胞子女教育、社保缴纳等具体问题与黄处长、蒋会长等进行了交流探讨。座谈会结束后,市台协工作人员引导社会实践团参观了市台协成就展墙,向我们介绍了市台协成立以来的一系列工作成果。

 

7月15日下午,我院社会实践团走访了晋安区人才综合服务港。工作人员带领社会实践团参观了人才综合服务港服务大厅与共创空间,对晋安区引进人才扶持创业等工作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参观结束后,福州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阮诚亮主任等领导与社会实践团进行了座谈。阮主任介绍了福州市对台湾青年来榕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社会实践团成员也围绕台湾人才引进标准等问题与各位领导进行了交流。

实践团三:南平-武夷山路线

为深入了解闽台乡创乡建的工作情况,实践队走进邵武市竹立方生态科创馆。围绕“小竹子做成大产业”、“以竹代塑”等核心命题,深入考察了竹文化传承、产业创新与生态价值的深度融合。

随后,实践队来到南平市月樵生态农场,围绕农场的发展情况,与管理人员就当前相关支持政策及其落地效果进行了充分交流。

15日下午,实践队参访邵武市大埠岗镇,深入考察村落乡建乡创成果。作为邵武闽台乡建乡创样板县的核心区域,目前不断实现宜居化、适老化、民俗化的改造工作,并在海峡人才驿站的乡创乡建中取得成果。

最后,实践队参访和平古镇“禾坪绿谷”药食同源产业基地,了解“邵武黄精”作为产业名片,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共拓市场新局,推动闽台协同发展。

 

(文图:实践队;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陈静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