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淬初心,青春步履印山海。我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八闽大地,在红色基因的薪火照耀下,以知行合一践行时代使命。安溪分团寻文化根脉,孔庙承礼义、书香润魂、藤铁触艺,守正创新;福州分团探振兴新路,访住建政策、察雄江乡创,共绘闽台同心;南平分团悟古今智慧,谒朱子故里、融数字IP、品茶竹双绝,汲古鉴今。三路青年以汗水为墨、田野作笺,将初心映照在滚烫的祖国大地上。
实践团一:安溪-霞浦路线
7月16日,“踏足迹·促融合”两岸青年实践团前往行程的第一站——安溪孔子文庙。安溪文庙北枕凤山,南峙三峰,始建于宋代。庙内大成殿所崇祀的孔子神像,乃1984年由台胞捐赠所得,这不仅体现了两岸同胞对于儒家文化的重视,更是两岸同文同种的有效例证。

第二站,实践团到达了安溪沼涛图书馆。沼涛图书馆前身为安溪县图书馆,后经台胞陈沼涛捐赠而得名。沼涛图书馆设立了元宇宙阅读中心、智慧阅读服务,还形成了茶文化与台湾研究的特色收藏。


行程的最后一站,实践团前往安溪藤铁工艺陈列馆。藤铁工艺将竹编与铁器融合,造型华丽,技艺精巧。在体验了藤铁工艺的精妙之处后,两岸实践团成员对古人因地制宜的劳动精神、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应用都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实践团二:福州路线
7月16日,我院实践队围绕闽台乡建乡创专题在福州继续开展调研,对当地乡创乡建的合作模式与一线实践经验进行学习考察。
上午,实践队走访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村镇处处长、省青建协专家、台湾设计团队等开展座谈交流。座谈全面介绍了福州市闽台乡建乡创工作的整体推进情况、主要做法及代表性案例。实践队探讨了驻村工作机制中台湾青年长期扎根乡村可能产生的社会融入与职业发展衔接问题,并就产业融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获得了来自实践一线的专业解答与指导。

下午,实践队前往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闽清县的雄江镇实地考察。作为重点样板片区,雄江镇建设以服务在地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深化闽台融合为核心,在提升人居环境、推进三类农房改造、完善惠民空间与乡村景观、探索产业收益保障与设施运管机制、深化闽台合作机制等七大方面形成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实地走访,实践队成员直观感受了闽台合作模式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成效。

实践团三:南平-武夷山路线
为感悟朱子文化精神,探索朱熹品牌IP发展新路径,7月16日,实践队首先来到位于朱子故里——五夫镇的朱文公庙和朱子故居,追寻大儒朱熹的文化足迹。在讲解员官兴顺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对朱熹终生孜孜治学、传承与发扬儒家思想的事迹有了深入了解,并学习了朱子家训家风。

随后,实践队走进闽台青年融合数字文化IP综合馆,通过“大话熹游”项目直观感受朱熹这一文化品牌在当下如何与数字技术、特色IP建设和乡村振兴等相结合,并在助力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推动两岸智库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两岸沟通融合。

为体验政和白茶文化,实践队来到政和县隆合茶书院。这一茶文化空间集品茶与阅读于一体,队员们在其间观看白茶制作过程,体悟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最后,实践队参访了中国竹具工艺城竹产业智创服务平台,整体感知政和县竹产业的发展历程,了解两岸竹产业技术标准共通试点的建设情况。
(图文:实践队;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陈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