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六):烽火石厝鉴同根,云帆赤忱映巷深
时间:2025-07-28 浏览次数:

赤日熔金,青春步履再叩家国初心。我院实践团于黄岐石厝溯渔风、坊巷文枢承薪火、闽北烽火铸忠魂,以赤子之诚丈量融合纵深。他们踏古石村斑驳墙垣听两岸涛声同韵,望黄马航线银帆破浪链闽台黄金水道;仰革命丰碑追忆苏区峥嵘岁月,抚历史文物感怀"红旗不倒"热血丹心;立文忠祠前体悟开眼看世界之胸襟,于会馆楹联间寻科举渡海文脉,更在《与妻书》泪痕中触碰"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脊梁风骨。当实践之笔饱蘸碧血丹忱,青年以山河为卷、以信仰为墨,在红色基因与文脉长河中续写两岸融合发展新篇章,让家国担当于躬身履践间辉映千秋。

黄岐石厝溯渔风

7月19日,实践团走进福州市连江县黄岐镇,循着闽台文化交融的脉络,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深入感受两岸渔家风情的同源同脉,实地了解海峡两岸航运往来的最新动态。

实践团首先到访黄岐镇古石村。漫步于错落有致的石头古厝群间,斑驳的石墙镌刻着岁月流转的痕迹,独特的建筑风格尽显闽台渔家建筑智慧的共通之处。沿着蜿蜒的滨海步道前行,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渔家生活的气息,岸边晾晒的渔网、停泊的渔船,勾勒出与台湾沿海渔村高度相似的生产生活图景,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到两岸渔家文化的深厚渊源与交融印记。

 

随后,实践团前往连江黄岐对台客运码头。在码头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实践团详细了解了黄马航线(黄岐—马祖)的运营现状、航班频次及近期航线优化情况。作为连接闽台的重要海上通道,黄马航线不仅便利了两岸民众的往来,更成为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 “黄金水道”。通过实地考察,实践团成员对两岸海上直航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畅通两岸人员往来对深化闽台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坊巷文枢承薪火

7月20日,实践团参观了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的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之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行程第一站,实践团来到了林则徐纪念馆。通过“林文忠公祠”“林则徐史迹展”等专题展览,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民族英雄虎门销烟的凛然气魄和“开眼看世界”的卓识远见,并观摩了禁烟奏折、销烟场景复刻及“苟利国家生死以”楹联真迹。

 

随后,实践团参访了台湾会馆。通过馆内文物史料与场景复原,成员们深入了解闽台同根同源的历史脉络。会馆内,林则徐“为国求贤”牌匾、科举浮雕及图文展陈生动再现了清末台湾士子跨海应试的故事,凸显两岸文化交融的血脉深情。自2020年开放以来,该馆已举办摄影展、青少年研学等近百场活动,成为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平台。

 

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了林觉民故居进行参观研学。故居内白墙绿竹掩映的半身铜像、复原的生活场景及历史档案,生动展现了烈士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在《与妻书》展区,成员们沉浸式体验《与妻书》写作场景,深刻感受到先烈在个人深情与家国大义间的坚定抉择,为其“以天下人为念”的崇高精神所震撼。

 

闽北烽火铸忠魂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强化使命担当,在博士后吴文的带领下,实践队于7月19日上午前往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探寻闽北革命先辈的奋斗轨迹。

闽北,是福建革命策源地之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及方志敏、彭德怀、罗炳辉、粟裕等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被誉为“红旗不倒”的地区。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自1988年建成开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闽北地区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史实。实践队依次参观了馆内的六个展厅,展厅中陈列了200多件珍贵革命文物和260幅图片,图文并茂、翔实直观,全面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闽北人民经历的大革命浪潮、土地革命硝烟、抗日战争烽火、解放战争炮声的光辉革命历程。

通过对革命文物的参观和革命故事的学习,实践队充分了解了闽北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深刻领悟了闽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革命斗争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图文:实践队;编辑:王学勤;复核:高群斐;责编:林晓培;编审:陈静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