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
【广电时评】唐桦:一曲《橄榄树》的共情,背后是文化相亲
时间:2023-04-12 浏览次数:170

经典华语音乐生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激荡的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诠释的是中华民族深沉持久的文化自信。

宝岛音乐是台湾地区的叙事,也是中华文化于不同处境下的表达。当白发苍苍的胡德夫在静谧的日月潭边伴着琴声,活泼又强韧地吟唱着“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与长沙分会场内那英饱含深情地跨海合唱同频共振,现场许多年轻人被这种源自土地的思念动容到啜泣。

《声生不息·宝岛季》首期以年代组曲的形式,呈现了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宝岛金曲,两岸民众共同的情感成长记忆版图逐步铺陈。而在优秀华语音乐所传达出的难以言表的情愫背后,是中华文化提供的丰沃土壤。

《橄榄树》是李泰祥融合古典、民谣与现代诗歌的作品,旋律曲折古雅、清澈忧伤,满载一代文人富有生命力的思索,颇有东方含蓄的婉转表达。如此“以诗入歌”又雅俗共赏的音乐,始终鼓舞着不同时代下的年轻群体。“远方的故乡”如今成了许多台湾青年迈步奋斗的地方,让他们在民族复兴的“大方位”中找到自己的“小坐标”。

看似音乐风格迥异的李泰祥、罗大佑、周杰伦等音乐人,其核心都是从中华文化里提炼元素,再融合现代技术,从而做出属于中国人的音乐。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文化认同上完成了跨越与融合,也在传唱度上做到了持久延续。

罗大佑的音乐之所以能够承载人们共通的生命情感,创作能量离不开他本身对生命经验和社会观察的思考。他穷尽方式在音乐创作与聆听关系中,寻求不同的、具有社会意识的市场、声音,以及民族情感联结。

当新生代音乐人马嘉祺用干净且坚定的声音重新演绎“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年轻群体很容易共情这种不被理解的愁苦,也很容易被“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所安慰。不同时空里的受众,有不一样的主张,但有着相同的使命感。时代青少年从音乐中找到力量,从前辈手中接过文化自觉的火种,将青春融入祖国的江河湖海。

当“易天边”张韶涵再次吟唱起“有些人说不清楚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00年代台湾影视剧组曲缓缓拉开序幕。熟悉的旋律响起,往事蜂拥而来又翻腾而去,两岸民众的青春回忆抑或是情感叙事在这一刻心意相通。由文化生活议题总结出的“两岸人民喜好榜单”颇具巧思,不禁传递出两岸间相同的文化历史、审美喜好与情感共鸣。

华语音乐承载了很多人的过往,是割不断的民族文化经脉使然,也是两岸同胞心理相亲的“天然”体现,对重塑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和重建两岸青年的集体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声生不息·宝岛季》通过搭建深入探讨两岸原生态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交流平台,让两岸青年在华语音乐层面进行了一次深度经验分享,激发了两岸青年的情感触动和精神共鸣,体现出两岸青年在文化领域的融合发展。

以心相交、以情感人,音乐让海峡变窄,让岛屿变宽。未来,依托两岸青年共创、交流,不仅为受众创作出更具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人文温度的华语音乐,也在不断攀升的全球文化价值链中,为世界文化贡献更多中国“声音”。

原文转载自广电时评

(编辑:杨延钧;复核:杨畅;责编:杨昆福;编审:唐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