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背景
厦门大学的台湾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厦大就有学者赴台湾调查并对高山族的文化民俗进行研究。1962年,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厦大举行了“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1973年以后,历史系成立台湾历史研究小组和台湾史研究室,有十几位教授从事台湾历史研究。这些都奠定了早期厦大台湾研究的基础。
1978年中国大陆正式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祖国大陆对台方针政策出现重大转变,中央有关部门开始考虑筹设专门从事台湾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央对台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到福建和厦门大学后了解到,当时厦门大学已有十几位教授已经或正在从事台湾研究,因此决定在此基础上筹建台湾研究所。
1980年7月9日,经过中央对台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教育部长蒋南翔等领导的批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这是海内外第一个专门从事综合性台湾研究的学术机构,它既是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和平统一方针的产物。
艰难创业
建所初期,台湾研究所只有七人,其中有两位所长、三位副所长,被称为“五驾马车两个兵”。当时,图书资料相当贫乏,研究手段十分落后。为了能够及时阅读到最新的台湾报纸,常常要翻山越岭走上一个小时到当时的福建前线广播电台查阅资料。
受当时台海政局的限制,因为无法前往台湾,也无法与台湾学者交流,只能利用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以台湾文史方面的论文为主,整理出版的《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等资料档案专辑,引起海内外的关注。一位台湾学者参观以后评论说:厦大台湾研究所是“一流的研究,三流的设备”,“其卓绝的研究精神令我们钦佩,也令我们惭愧,更令我们不忍。”
1981年台湾研究所开始招收台湾历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3年创办《台湾研究集刊》,是中国大陆第一份专门研究台湾的学术刊物。1985年由台湾研究所所牵头成立了“厦门台湾学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专门研究台湾的民间学术机构。1985年至90年代后期,本所开办了几十期“台湾知识讲习班”,有全国各地的学员前来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涉台知识水平。
探索创新
1984年以后,本所不断地新增研究人员,调进了一批研究骨干,研究力量有较大的增强,建立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四个研究室,承担了国家社科规划以及国家教委的科研课题,学术成果逐步增加。本所明确了研究宗旨,要求全所人员“历史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台湾”,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同年,全国第一本台湾研究刊物《台湾研究集刊》正式向海内外发行。国家教委也把本所列为全国12个重点研究所之一。与此同时,本所的研究日益受到两岸学术界和有关方面的重视,并被称为大陆研究台湾的两个重镇之一。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与台湾方面的直接接触和交流是从1987年9月《自立晚报》记者来访开始的。当时台湾记者冲破当局的禁令前来大陆,并到本所采访。事后,两位记者在报道中说:厦大台湾研究所对“台湾历史了如指掌,现况认识不足”,这是符合当时情况的。
1988年1月,台湾民间学术团体“台湾史研究会”邀请陈孔立教授赴台参加“第一次台湾史学研讨会”,结果是人已至香港,却被台湾方面禁止入境,只好大会代为宣读论文,此事被台湾媒体报道说“陈孔立文到人未到,台海学术首开交流”。1988年,台湾王晓波教授率领“大陆台湾史研究现况考察团”前来我所访问,这是两岸学者在大陆举行的第一次学术交流活动。
发展壮大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两岸交流的发展,厦大台湾研究所的影响也逐渐扩大。1990年5月,国家主席杨尚昆接受台湾《中国时报》总编辑采访时指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也提供决策参考”。1993年在国务院台办、福建省及厦门市政府的支持下,台湾研究所建造了面积约为1700平方米的新办公大楼,大大改善了研究条件。
1992年11月,应台湾中国大陆问题研究中心和东吴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的邀请,我所陈孔立所长、韩清海、范希周副所长等一行四人到台湾进行访问,这是大陆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首度组团访问台湾。
台湾媒体当时在报道本所十年来的成绩时指出:“厦大台湾研究所十年硕果累累”,“两岸关系权威厦大当之无愧”。
1997年台湾研究所的台湾研究项目被列为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学科。2001年,以台湾研究所为母体组建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
迈向卓越
2004年2月19日经厦门大学批准,台湾研究所改制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同年11月,我院入选国家“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此为契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迎来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各方面的工作都迈上一个新台阶。
2004年以后的十年间,台湾研究院在原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四个研究所的基础上,新成立了两岸关系研究所、法律研究所,以及台湾军事研究中心、两岸民意调查研究中心等研究部门,大大拓宽了本院学者的研究领域,成为新的科研增长点。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在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评比中获得优秀。2010年,《台湾研究集刊》正式改为双月刊,容量更大,时效性更强,影响也不断扩大。
十年间,本院在原有区域经济学、专门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三个硕士点,区域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两个博士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外政治制度硕士点,政治学理论、文艺学两个博士点,这在全国对台研究机构中是绝无仅有的。
为了更好的服务中央对台决策和省市地方建设,本院创办了多份内部参考刊物,得到了领导的普遍赞誉和好评。为了把握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机遇,台湾研究院鼓励师生深入开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重大理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创新思路、服务决策,在海西发展中发挥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辉煌协创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和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的讲话精神,厦门大学于2012年10月发起成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两岸协创中心”)。2013年1月,厦门大学征得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同意,确定共同建设“两岸协创中心”。2013年3月25日,在国台办和教育部领导的亲临见证下,“两岸协创中心”正式揭牌;2013年6月,福建师范大学决定参与共建 “两岸协创中心”。2014年10月中心获得教育部、财政部正式认定,成为“2011计划”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两岸协创中心的成立给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发展带来了历史契机,也让本院走向最为辉煌的阶段。围绕两岸协创中心确认的“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国家最终完全统一”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厦大台湾研究院的学者和其他协同单位同仁一到,积极研究解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而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加强两岸政、产、学、研、用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大力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夯实各方面的基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两岸协创中心学者密切跟踪形势变化,针对变局加大协同攻关的力度,积极建言献策,通过多种渠道服务中央对台决策,力求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本院学者在协创中心的支持下,超越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的发展模式,而是要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结合海内外力量合力在一系列领域推进两岸系统桥接,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落实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和现实,做出了开创性的努力。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的指示精神,本院与两岸协创中心专门针对长期以来大陆在涉台国际话语权上比较薄弱的问题,多次联合“三校一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组团到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进行访问,在与牛津大学、伦敦政经学院、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布鲁金斯学会、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国际一流的高校和智库建立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宣讲中国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澄清了国外学者对台湾问题的模糊和错误认识,打破了台湾方面在国际上的“话语垄断”,获得中央领导人的关注和肯定。
砥砺前行
2017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并成为教育部高校高端智库联盟单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被列入厦门大学“一流建设学科”,这些都是本院延续辉煌、砥砺前行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厦大台研院将充分依靠学校“侨、台、特、海”的鲜明办学特色,发挥厦大“海洋、海峡、海丝”等“三海”优势,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契机,依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等重大平台,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致力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把本院建成全国一流的从事台湾问题和国家统一研究的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两岸领先的台湾研究高端人才和涉台事务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国际知名的国家治理和区域研究学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