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5年厦门大学“南强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陈孔立教授
时间:2015-04-28 浏览次数:210

“南强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颁奖辞
    
——陈孔立教授

 

     陈孔立教授,我国著名的台湾问题研究专家。他专注台湾研究50余载,是一位充满着求知、求真、求实精神,始终洋溢着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学术良知,道德楷模。他心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设身处地洞察台人心理,出神入化评点台湾问题,参与创办我校台湾研究所并将之打造成台湾研究重镇,决策参考影响至深至广,被誉为台湾研究领域的“南派泰斗”和标杆性人物。他孜孜不倦,著作等身,字里行间表现出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实事求是的责任担当。他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笔耕不辍,年过七旬再著《台湾学导论》,其筚路蓝缕之功将留存两岸关系史册。

陈孔立先生事迹简介
19302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52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毕业。长期从事台湾历史、台湾政治、两岸关系研究。
   
曾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1987-1994),第一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1991-1998),第一届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19882006),中国史学会理事(19882004),厦门台湾学会会长,中共中央外宣办对台宣传专家咨询组成员,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现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大理论创新平台专家委员、首席专家。

   陈孔立先生早在1941年厦门大学迁往长汀时期就已经生活在本校校园里,至今已经70多年了。一家四代都在本校工作,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经担任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理事长8年(19922000),与海内外校友广泛联系,并且撰写《谈“本栋精神”》一文,弘扬母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校风与学风。
  1987年开始担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积极推动全所的研究工作,鼓励全所与台湾各界交流,全面深入地了解台湾的实际和民众的心态,实事求是地开展研究作出判断,提出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并且撰写切合实际的调研报告,提供决策部门参考。本所研究人员经常接受采访,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得到两岸媒体的好评,提高了本所的声誉,被称为对台研究的重镇,为本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先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亲自为研究生开课,认真指导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还经常为本院的学生做学术讲座。特别是台湾研究院的每年新生入学,陈教授都受邀做第一场学术报告,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奠定基础,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他不仅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而且非常关心台湾研究院年轻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经常主动找他们谈心,帮助解决年轻教师在科研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鼓励他们严谨治学,自觉抵制学术腐败,形成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他经常告诫年青学者:“科学研究需要有耐心的长期思索与大胆的创新思维。没有自己的见解,就不要写文章”。他还经常受邀到各个机关、单位、部队、社团以及一些基层做有关两岸关系、台海形势的报告,受到广泛的好评。
  他的主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他强调台湾研究院首先是学术机构,应当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贡献。他自己早期从事台湾历史研究,1990年出版的《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受到两岸台湾史研究学者的重视。1996年主编的《台湾历史纲要》由中国史学会等单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有关领导表示该书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值得庆贺的大事,对台湾史研究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同年该书繁体字版在台湾出版。
  他担任本校台湾研究所所长以后,积极开展与台湾各界人士的交流与交往,并把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19881月受邀前往台湾参加“第一次台湾史学术讨论会”,虽然由于台湾当局尚未开放大陆学者赴台,但他的论文已在会上宣读,这是大陆学者首次在台湾发表论文,台湾媒体以“陈孔立文到人不到,台海学术首开交流”为题做了报道。1992年他率团赴台,这是大陆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首次与台湾众多学术团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受到各界的广泛重视。在这次访问以后,他就认定两岸关系的研究必须重视政治心理层面,从此以后他长期关注台湾民意、政治心态和群体认同的研究。
  2000年他在《人民日报》发表《和平统一的十大好处》一文,强调指出“和平统一的最大好处是:两岸共同发展,增强全中国的综合实力,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和平统一,利国利民,功在千秋,它的好处是无法估量的”。全国各地党报及上百个网站给予转载,台湾及美国、澳洲等地的媒体也做了报道,有两家出版社编印成繁体字单行本作为对台宣传资料。
 
 陈孔立教授是祖国和平统一方针的坚定支持者,他对和平统一的坚定和执着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为坚持而坚持,而是已经成为他整个学术思维的一部分。他认为有人提出和平统一方针“过时论”“失效论”,不仅是因为对方针的理解和态度问题,而且涉及是不是“以人为本”、有没有“同胞情谊”的问题。他非常强调两岸的同胞情谊,强调要把台湾同胞真正当作中国人,当作自己的同胞来看待,两岸人民之间没有刻骨仇恨,两岸的分歧可以通过交流沟通,逐渐取得共识,最后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他经常表示说,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一方面要“用台湾人的眼睛去观察、用台湾人的心情去感受”,另一方面又要站在“中国人整体利益的思想平台上”,才能真正为寻求解决两岸问题贡献自己的心力。
  2004年他所著的《台湾学导论》一书在台湾出版,把台湾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分别就建立台湾学的依据、台湾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台湾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台湾政治和两岸关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学术界认为该书“把中国的对台研究推到一个新的水平,其筚路蓝缕之功将留存两岸关系史册”。“完整地展示了陈孔立教授毕生学术研究的睿智和思想智慧的闪光,字里行间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实事求是的责任承担俯拾皆是”。
  在有关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方面,他经常在媒体上发表评论,还出版了《观察台湾》(2003)、《两岸僵局下的思考》(2006)、《走向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2010)等书。2011年出版的《走近两岸》一书,是他20多年来与台湾各界交流交往的记录,也是他研究两岸关系的历史记忆,试图为这一阶段的两岸关系历史留下片断的见证。第一部分记述1986年以来与台湾的交往,重点是台湾各界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关注政治心理层次的问题。第二部分记述与民进党人的交往,尽管彼此存在许多歧见,但能坦诚相待,就有助于相互了解。第三部分则是针对本人与一些同行学者的不同观点提出商榷。他表示自己在学术上“喜好不同”,十分重视不同的意见。同行学者认为“这是一位智者,在过去30年间,用心倾听,用心感受台湾社会各界声音的真实记录。”“求真务实,超前研究,鼓励创新思维,突破政治瓶颈”; “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是唯实,不唯书,不唯上精神的具体体现”,“我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位充满着求知、求真、求实精神,并且洋溢着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
  2013年九州出版社为他出版“陈孔立著作系列”:《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心系两岸》、《台湾史事解读》三种。分别就他从事台湾研究50余年最为专注的台湾历史、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台湾民意与认同三个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有序梳理,汇集成册。针对两岸学者存在的不同史观,或因政治干预而造成对台湾历史的不同解读,陈孔立先生提出:“凡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阐述台湾的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就应当看作是严肃的学术性的著作;而有意回避某些历史事实,甚至歪曲、捏造台湾的历史,为某种政治目的服务,那才属于工具之列”。有关两岸关系方面,重点是针对当前两岸政治难题这一两岸学者共同关心的敏感课题,作者以开放的思维、睿智的思考和缜密的论述,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参与两岸学界的讨论。
  有关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问题,是陈先生最为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他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他认为认同问题是民意研究的重点,也是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只有走向两岸认同才能体现两岸之间心灵的契合。两岸之间能否走向互相认同,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所以需要做系统的全面的前瞻性的研究。他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运用社会心理学、社会认同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管理学上的一些概念,研究了台湾人认同与主流民意,台湾人认同与自尊需求、刻板印象的关系,台湾人认同与大陆关系,台湾人认同与双重认同,两岸认同过程的互动模式以及两岸认同可能出现的五个阶段等系列问题。强调指出:两岸交流不必然导致两岸认同,必须通过共同建构新的历史记忆与共有观念,才可能进入两岸共同建构社会认同的过程。该书比较全面、系统、细致地考察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问题,提出两岸认同的“双管双向互动模式”,这是前人未曾探讨过的问题,是一个创见,有助于促成中国特色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模式。对于两岸认同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由于他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使他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獲得福建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獎,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学术论文《“第三次国共合作”解读》被评为全国台湾研究会“首届台湾研究优秀成果”特别奖。《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平统一的十大好处》一文获得国务院台办、新闻办“全国对台宣传品一等奖”,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第八届“五个一工程”。他先后被评为厦门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0周年杰出建设者,2009年由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