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唐桦:群际接触与偏见:交流中台湾青年的心理机制
时间:2018-03-02 浏览次数:1886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2.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


要: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群际矛盾在青年交流领域开始略显激化。台湾青年群体对大陆的几种偏见在交流过程中多大程度上能被改善,取决于群际接触的条件是否具备。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台湾青年透过交流活动在群际接触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挖掘群际接触具有泛化性、次级传递性以及不对等性等特点,建议透过抑制类别化认知、挖掘共同的目标、设计合作策略、建立跨群体友谊等方法来降低台湾青年对大陆的群际偏见水平。

关键词:偏见;群际接触;青年


Intergroup Contact and Prejudic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aiwan Youth in Communication

Tang Hua

Abstract:As the process of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continues to advance, the intergroup contradiction has begun to intensify slightly in the field of youth communica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Taiwan youth groups' prejudice against the mainland can be improved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depends on whether the conditions of intergroup contact are availab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Taiwan youth in their intergroup cont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apping their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ization, secondary transitivity and non - equivalence.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level of the intergroup prejudice by Taiwan youth against the mainland be reduced by inhibiting cognitive categories, tapping common goals, designing cooperative strategies, and establishing intergroup friendship.

Key Words: prejudice, intergroup contact, youth

  

“太阳花学运”之后两岸的问题不断被放大,逐渐形成青年群体间的偏见、紧张甚至敌视等心理对立,需要研究者慎重对待。过往的研究侧重用问卷调查呈现其刻板印象,本文重点展示台湾青年在群际接触中的心理机制。选择青年群体是因为青年处于自我意识高度发展阶段,群体之间的偏见现象更为常见。两岸青年交流中的群际关系是指交流中两岸不同的青年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参加夏令营和社团交流中的台湾青年、台生和青年台商等。了解台湾青年在两岸交流中的偏见,以及群际接触的特点和归因,就可以知道在何种最佳条件下可以透过群际接触改变偏见,降低群际冲突的可能。

一、台湾青年群体对大陆的群际偏见

人们对内群体具有认同感和积极态度,称为“内群偏好”;对于外群体则容易产生消极态度,称为“外群偏见”或“群际偏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群”和“他群”。陈孔立教授指出:近年来许多台湾民众以“台湾人”为“我群”,而以“大陆人”或“中国人”为“他群”,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多是负面的、消极的、贬抑的,总之,在总体上是不好的。[]在一些青年论坛、夏令营的活动中,即使青年群体间互不认识,在分成两组之后,他们也会产生“我们”和“他们”两种概念,同时会把有利的资源和积极的评价分给“我们”。如果按照特性而不是按照台湾人/大陆人进行分组,类似爬山联欢这类活动,组别之间就没有冲突,而如果是竞争夏令营中比较稀缺的资源,群体之间就会因为竞争而对外群体表现出偏见和相应的行为取向。偏见作为一种片面、不正确的看法,往往与相关资源的欠缺有关。天涯社区贴文“【热】发现一个好玩的贴,原来台湾人是这么看我们的!”[]中贴满了台湾综艺节目、谈话性节目和政论节目的截图,显示的内容包括“中国人消费不起茶叶蛋”“消费不起冷冻水饺”等各种言论。由于台湾青年群体对大陆接触较少,缺乏全面的了解,易于根据先前经验或内群体其他成员的观点形成对大陆的偏见。台湾《联合报》于 2014 9 月发布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两岸官方及民间互动略有回温,但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及大陆民众的观感仍以负面印象居多,比率皆超过五成。[]在两岸青年交流中,比较常见的台湾青年群体对大陆的偏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统战策略。大多数台湾青年认为大陆无论是夏令营、社团交流、海峡青年论坛还是各种交换生项目,基本都具有统战性质。他们把大陆的任何善意都看成是“骗局”,“中共对你好,就是对你统战,今天你是他的统战对象,明天你就是他打倒的对象”。[]

2.先进落后思维。台湾学者耿曙等人指出:“台湾青年对中共印象主要来自相关媒体:刻板的脸庞、制式的语调,甚至时有恫吓的言语,积累而成的权威讲话、疏远负面的感受。”[]台湾青年具有很强的区分先进落后的二分思维偏见,尤其喜欢重点关注大陆的城市发展和民众素质,同时对比台湾社会的发展。比如大陆人“说话声音大,不爱排队,会插队和互相推挤,有点缺乏文明礼仪”,大陆人冷漠、素质低下,台湾充满人文关怀。面对同样的游客素质低事件,台湾人容易认为在大陆就是整体素质低,其他地区(比如纽约、伦敦)就是个体行为或者个体能力缺乏。

3.胜负打压心态。在国际场合主办方基于一个中国原则而对台湾代表团的称谓等做的一些技术性处理,或两岸在国际场合发生的一些冲突都会被描述成大陆对台湾的政治打压。台湾青年一直认为是大陆打压台湾的“国际空间”,使台湾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受到严重制约,直接减少了其工作发展机会。在各种活动中台湾青年对比赛输赢的结果都比较在意。在两岸交流过程中,如果出现有利于台湾人的情境,台湾青年认为是自己的影响和优秀所造成的,反之则认为是大陆的敌意预谋或是对方因素影响的结果,与自己的行动没有关系。

4.制度心墙。到现在为止,(台湾) 中学公民课本也还是教导学生专制独裁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是中华民国台湾。两岸青年如果要进一步交流就要打破这道被政治领导者所建立的民主心墙。[]台湾青年在交流中表现出对台湾民主制度的强烈优越感及认同,以民主与非民主来划分两岸间的社会群体关系,很少有人能客观面对和了解大陆制度的优越性。台湾青年在交流中会无限度夸大制度作用,对任何负面消息都进行制度归因。

二、群际接触的特点与归因

接触理论指出,接触是降低偏见的有利条件。海基会的民调也显示,有家人在大陆投资、工作或居住者,或是受访者本人或家人曾在大陆居住超过3个月者,对大陆的正面观感达到53%[]奥尔伯特认为,群际偏见是由于某一群体对另一群体缺乏充足信息或存在错误信息而产生的,群际接触则为获得新信息和澄清错误信息提供了机会。两岸青年交流已经由过去的零散交流发展到今天的制度化交流阶段,衍生出不少新的工作品牌,两岸青年社团负责人圆桌会议、两岸青年联欢节、两岸大学生校园歌手赛、两岸青年排球赛、两岸大学生“起点营”等,不断构筑起小规模、多批次、不间断、有重点的青年交流新格局。如果能够增加群际接触,一方面有助于台湾青年了解大陆各方面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增进两岸青年彼此之间的理解,从而减少偏见。对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群际接触的传递特点、归因机制,再来思考怎样的调适能够减少交流过程中的群际偏见。


(下略,全文请参见《台湾研究集刊》2017年第6期)


Top